撰稿|火華
來源|貝多財經
近日,由王一博代言的網紅按摩儀SKG母公司未來穿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未來穿戴”獲“SKG”)遞交招股說明書,擬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保薦人由中信建投擔任,7月22日更新狀態為“已問詢”。
提到SKG,不少都市上班族都用過它的頸椎按摩儀,未來穿戴也憑借著這一單品直擊“養生痛點”打開市場,并在短時間內依靠網絡營銷迅速崛起。
土生土長的“洋牌國貨”
雖然不論是品牌SKG還是母公司未來穿戴,名字聽上去都像是飄洋過海而來,但實際上,都是由一家佛山的電器廠發展而來。
據招股書介紹,未來穿戴是一家專注為個人與家庭提供智能可穿戴健康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專業從事SKG(為Smart、Kind和Global的首字母縮寫)品牌可穿戴健康產品和便攜式健康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及銷售。但在創立之初,它的“牌面”遠比這大。
2007年11月,劉杰、徐思英夫婦共同出資成立“佛山獅開生活電器有限公司”,以經營生活家電為主,產品線十分廣泛,涉及電烤箱、面包機、養生壺、凈水器、空氣凈化器、冰箱、洗衣機、消毒柜等數十個品類。幾次更名,最終在2020年成為“未來穿戴”。
據貝多財經了解,之所以選擇“SKG”這個毫無本土特色的品牌名,是因為創始人劉杰一開始是準備主攻海外市場,但因為時運不濟又缺少經驗,導致大量存貨積壓,在2016年才抓住時機轉入按摩儀領域。最終時來運轉,僅靠頸椎按摩儀一個大單品就等來了屬于他的輝煌。
招股書顯示,在2019年至2021年,頸部按摩儀產品的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74.19%、86.67%及 70.33%。不僅占了營收的大半壁江山,也讓SKG品牌成功躋身一線。
從“讓每個人年輕十歲”到“讓每個人更年輕健康”
在2018年SKG的戰略定位發布會上,創始人劉杰曾宣稱要“讓每個人年輕十歲,是我們畢生的追求?!碑敃r,SKG正在布局聚焦中產階級女性群體,并推出了一系列殺菌潔面儀和按摩潔面儀等產品。
如今,未來穿戴的戰略變成了“讓每個人更年輕健康”,似乎遠比從前沉穩,但這種變化,也更深層地表達著未來穿戴的目標用戶和市場對于這一類行業需求的轉向。
招股書顯示,目前未來穿戴的主要產品為可穿戴健康產品和便攜式健康產品,包括頸椎按摩儀、眼部按摩儀、腰部按摩儀、筋膜槍、健康手表等。在2019年至2021年,這些產品共同為未來穿戴帶來了7.2億元、9.91億元和10.60億元的營收。
對一家“夫妻店”來說,尤其是這類行業,對比早已上市的同類企業“倍輕松”,其在2019年至2021年,全年營收分別為6.94億元、8.26億元和11.90億元,未來穿戴的成績單也是可圈可點。
不過,招股書公布后,不少人對于未來穿戴的凈利潤和毛利率都頗有微詞。在2019年至2021年,其凈利潤分別為2.13億元、1.43億元和1.31億,其毛利率分別為55.81%、58.31%及52.38%。
對于毛利率的下降,未來穿戴作了積極的解釋,將其歸咎于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人工、原材料等成本的提高。而面對增收不增利的困局,未來穿戴似乎并不擔心,畢竟倍輕松在這方面的“困難戶”。
深陷“泥沼” 警惕擦邊球
據招股書介紹,在2019年至2021年,未來穿戴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02億元、2.1億元、2.15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2.93%、21.21%、20.24%。其中,市場推廣及廣告宣傳費金額分別為0.56億元、1.66億元、1.61億元,合計3.83億元。
而在同期,未來穿戴研發費用分別為2275.49萬元、4714.06萬元和7472.59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87%、4.76%、7.05%。數據上的大差距,難免讓未來穿戴陷入“營銷大戶”與“技術差生”的泥沼。
不過,短時間內在智能穿戴設備行業聲名大噪,離不開未來穿戴的“重金投入”,而且還“花得挺值”。2020年,其用于市場推廣及宣傳的費用增加了超過1億元,同期,其營業收入也增加了超過2.7億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由于產品涉及健康效果,未來穿戴還曾因為夸大宣傳被人詬病。盡管其不少下屬公司都擁有醫療器械的生產和經營資格,但按摩儀在相關行業規定中并不屬于醫療器械,因此在效果宣傳上需要尤其注意。
據貝多財經了解,未來穿戴本次IPO募集資金數額超過16億元,其中7.2億元投入數字化工廠建設。而由招股書看來,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未來穿戴的固定資產總額僅為1902.56萬元,忽然的“自我”,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