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業的競爭,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也是企業之間的競爭。當一家龍頭企業或一個關鍵領域被“卡脖子”,其國家的相關產業也會受到牽連,且后果往往很嚴重。
本月初,俄羅斯互聯網巨頭Yandex提醒其投資者,受芯片斷供等影響,目前公司數據中心的容量和其他關鍵運營技術,僅可以支撐12至18個月的運營。
Yandex的用戶數量居俄互聯網公司之首,搜索引擎業務更是占據了超過60%的市場份額,地位相當于我國的百度。這樣一家互聯網巨頭無法正常運轉,特別是其搜索引擎被迫停擺,給俄社會帶來的影響可想而知。
芯片斷供帶來的“芯痛”警鐘長鳴。
我國芯片的對外依存度同樣很高,據研調公司IC Insights數據,2021年我國的芯片自給率僅為16%,是典型的“卡脖子”領域。
“卡脖子”的不僅僅是芯片產業。“關鍵領域創新支撐能力不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我國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時,明確提到了這一點,并提出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等為手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曾幾何時,“缺芯少屏”是我國高端制造業的最大心病,而近年來,我國顯示產業從破局到新生,“少屏”的“卡脖子”局面得到根本解決。如此重大成果背后,是京東方、東旭集團等企業在前瞻政策引導下,實業報國、科技自立,充分發揮了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
危機:又見“芯片”卡脖子
3月3日,芯片巨頭英特爾、AMD宣布暫停向俄羅斯交付產品。
3月18日,全球領先的半導體IP提供商ARM也宣布對俄羅斯暫停供貨。
三家公司的斷供,直接影響了Yandex所需要的數據中心與云計算服務。
不止于此,俄羅斯“國產”芯片的生產環節同樣遭遇了“卡脖子”。全球三大晶圓代工商——臺積電、格芯、三星也陸續宣布停止對俄羅斯履約。
“芯痛”發作的俄羅斯,不得不對其ICT產業緊急開展自救。
據俄媒報道,俄聯邦工貿部擬撥款9000億盧布(折合人民幣約600億元),作為對國內ICT產業應對制裁的救濟措施,其中近一半將用以支持填補其國內空白的技術、材料和裝備發展。
事實上,我國也有“芯痛”難題。
據海關總署數據,2021年我國進口總額為17.37萬億元,而其中的集成電路類產品高達2.79萬億元(合計6355億片),占總進口額的16.06%,在我國的進口清單中高居榜首。
嚴重依賴進口,一旦被卡脖子,影響就非常大。由于美對華為的芯片禁令,華為手機銷量大幅銳減,華為去年的消費者業務收入較2020年接近腰斬。
另一方面,華為手機近期在俄羅斯的銷量激增300%——也正是華為遭受制裁后力推的麒麟芯片和鴻蒙系統,讓國人看到蘋果公司對俄羅斯市場的“禁令”后有了些許底氣。
去年,華為的研發費用營收占比達22.4%,再創歷史新高,其在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和歐洲專利局2021年度專利授權量均排名第一。
“打鐵還需自身硬”,唯有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才能力克“卡脖子”。在這方面,我國的顯示產業亦可以提供相關借鑒。
“缺芯”與“少屏”曾并稱我國高端制造業的兩大難題,液晶面板也曾位列進口清單前四。但近幾年,“少屏”問題已得到根本解決。一個典型例證是,去年我國液晶面板的進口額僅占進口總額的0.81%,并實現了423億元人民幣的貿易順差。
“卡脖子”背后卡住的是創新能力,想要破局并非一朝一夕。顯示產業成功破局“卡脖子”,怎么做到的?
鏡鑒:企業自主創新,占領產業制高點
20多年前,一臺50寸液晶電視價格一度高達2萬元。為什么?因為液晶面板完全依賴進口,成本高昂。除了民用,液晶顯示正逐漸被應用于工業和軍事領域,一旦顯示產業被“卡脖子”,與此相關的多個領域也將被處處掣肘。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中國的企業只有自主創新一條路。
2003年,京東方率先舉起大旗——在北京開建了其自主研發的第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這是中國人第一條自己的面板生產線。
但由于當時我國無法自主生產液晶玻璃基板等面板上游核心原材料,京東方只能高價購買進口產品。
核心顯示材料的欠缺,也導致我國不具備大規模生產液晶面板的產業基礎,并在2008年達到了近1500億元的貿易逆差歷史峰值。
缺什么就造什么。2004年,國內知名CRT裝備制造商東旭集團,決定轉型生產液晶玻璃基板及其裝備制造,意在為國家搶奪顯示產業上游話語權。
東旭集團董事長李兆廷曾說:“我們這一輩人年輕時的理想很樸素,國家培養了我們,我們就要回報國家。”
2010年,東旭集團打破國際壟斷,實現了頗具代表意義的第5代液晶玻璃基板的國產化,并掌握了全套生產工藝和裝備制造的能力。這一核心顯示材料實現國產替代,為下游企業節約成本超過2000億,原本2萬元的液晶電視也降到了5000元,惠及老百姓;同時也吹響了產業鏈上游本土配套的號角。
2011年,三利譜和盛波光電先后投產1490mm寬幅偏光片產線;2014年,八億時空推出IPS模式混合液晶材料;近年來,東旭集團打破壟斷的腳步也沒有停下,量產下線了可用于高端液晶顯示的LTPS玻璃基板、柔性顯示的OLED載板以及高端手機、車載顯示的蓋板玻璃等,對新型顯示的主流產業方向實現了全覆蓋……穩鏈保量、降本提質,這些突破直接帶動了我國面板產業的崛起。
2014年,京東方在智能手機顯示屏和平板電腦顯示屏上的市占率達到全球第一,“中國屏”發力走向世界;2015年,京東方投建全球首條第10.5代線,引領大尺寸超高清顯示;2020年,京東方完成中電熊貓南京8.5代和成都8.6代液晶產線收購,進一步奠定行業龍頭地位。
2020年,中國新型顯示產業直接營收達4460億元,全球占比40.3%。我國在液晶顯示領域建立起相對優勢,擁有了全球60%以上的產能。“中國屏”已成為高科技領域“中國創造”的一張閃亮名片。
復盤來看,我國顯示產業的崛起,是產業鏈上下游的團體作戰,靠的不只是一塊基板、一塊屏,而是以京東方、東旭集團為代表的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創新、奮力突圍。
支持企業創新,國家正從頂層設計層面持續加碼相關政策舉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近期表示,支持企業參與科技重大頂層設計、重大決策,進一步發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的作用。
顯示產業破局“卡脖子”,就是京東方、東旭集團等企業不斷創新、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結果,從這條突圍之路來看,創新也確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未來將有更多的“卡脖子”領域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