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PC行業老大,一個是老牌貴族投行,如今均遭證監會點名批評。
2021年12月29日,據證監會官網顯示,連發9條監管措施,問題直指中金公司、萬聯證券、國金證券三家保薦機構及16位保薦代理人在上市保薦項目中核查不充分等問題。
據《關于對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及王晟、孫雷、趙沛霖、幸科、謝晶欣采取監管談話監管措施的決定》顯示,中金公司及5名保代被采取監管談話源自在保薦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聯想集團”)申請在科創板上市過程中,未勤勉盡責,對聯想集團科創屬性認定履行充分核查程序,主要依賴聯想集團提供的說明性文件得出結論性意見,相關程序及獲取證據不足以支持披露內容,未能完整、準確評價聯想集團科創屬性。
資料來源:中國證監會官網
此前的9月30日,據上交所官網顯示,聯想集團科創板上市申請成“已受理”狀態。
據聯想集團招股說明書顯示,此次擬公開發行不超過13.38億份中國存托憑證(CDR),占發行后股份總比例不超過10%,擬募集資金100億元。本次發行的保薦機構為中金公司。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國慶假期后的第一天,聯想集團“匆忙”撤回了IPO申請,“一日游”引發各界廣泛關注,陷入輿論漩渦。同日,據上交所官網顯示,上交所決定終止對聯想集團公開發行存托憑證并在科創板上市的審核。此后10月10日,聯想集團對此解釋稱,撤回申請是考慮到公司業務規模及復雜度,招股說明書中的財務信息可能會在申請的審閱過程中過期失效。
但真如聯想集團所解釋的那樣嗎?
未必吧。據業內相關人士表示,“盡管正常情況下財務報表有效期6個月,非特別的情況不允許延長。但到期后不用‘終止’,更新即可,更新后再重新審核,但本身‘受理’狀態不用改變。”
此前8月中旬,聯想集團CEO楊元慶在2022財年第一季度財報發出后的電話會上還強調,“回歸科創板將幫助聯想集團增強國際與國內兩個市場的緊密連接,實現兩個市場協同效應最大化。”
歷時10個月、高管“打臉”以及高昂的保薦費用下,聯想集團毅然決然地選擇“IPO一日游”,背后真正的答案或已揭曉。
華麗業績背后的“難言之隱”
聯想集團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計算所投資20萬元人民幣、11名科技人員創辦,到今天已經發展成為一家在信息產業內多元化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全球PC市場占有率更是多年持續第一。
根據Gartner發布報告,2020年聯想集團在全球個人PC市場市占率由上年的24.06%上升至24.90%,且增速在前三大個人PC供貨商中位列第一。從產品細分市場來看,聯想集團在工作站、輕薄、顯示器和游戲個人計算機等細分市場中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
11月18日,據聯想集團發布的2021-2022財年第二財季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聯想集團實現收入同比增長23%至1156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65%至33億元,其中錄得凈利潤率2.8%,創近十年新高。
從業務構成來看,聯想集團收入主要來自于智能設備和數據中心兩項業務。其中2020年智能設備業務收入3439億元,同比增長7.77%,占比89.34%,仍是聯想集團收入最主要來源;數據中心業務收入411億元,同比增長7.87%,占比10.67%。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推動居民居家學習、辦公和娛樂時間增長,聯想集團輕薄筆記本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4%,游戲計算機收入同比增長63%,Chrome book出貨量同比增長108%。此外聯想集團與SAP(思愛普)建立戰略合作的伙伴關系以提升其TruScale IaaS解決方案(聯想的私有云基礎設施即服務)的供給能力,受益于云需求的上升,以及客戶需求多元化的要求,云服務IT基礎設施業務銷售同比增長。
但如此“華麗”的業績中,有項指標卻顯得的異常黯然失色。
沒錯,那就是毛利率。
縱觀2018年以來聯想集團毛利率,分別為14.44%、16.48%、16.08%和16.8%,具有穩步增長的趨勢。但橫向對比來看,華為毛利率維持在37%左右,最高超44%;IBM毛利率更是維持在47%左右。無一例外,都甩開聯想集團“好幾條街”,徹徹底底被完全“碾壓”。
而背后的原因很可能來自對研發的“不重視”。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2019年以來聯想集團研發投入分別為102.03億元、115.17億元和120.38億元,研發費用占比僅3%左右。毫無疑問,放在整個科創板企業(平均值9%左右)里也是排名倒數。
楊元慶在2022財年第二季度財報會上強調,聯想集團一定會踐行今年8月份許下的研發投入三年翻倍承諾。“過去三年,聯想研發投入年均超過100億,無論從研發支出、科研團隊規模還是專利數上,都遠超科創板的要求,絕不存在投入力度不足的問題。”
但可以知道的是,這條路還很遠。
“新基建”背景下的智能化轉型
但值得慶幸的是,聯想集團已經意識到戰略轉型的必要性,與此同時,“新基建”的提出有望助力聯想集團實現騰飛。
隨著新基建關注度的持續提升,官方的解讀也愈發清晰。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以及創新基礎設施,重點提及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四大新基建中的核心技術,而這正好與聯想集團的業務有所重合。
值得一提的是,聯想集團所提出的3S戰略和“端-邊-云-網-智”技術架構同樣極大契合了“新基建”。
據聯想集團介紹,“端”是智能物聯設備終端(SIoT),它是工業互聯網實現數據采集的基礎;“邊”是邊緣計算,“云”是云計算,數據中心為兩者提供數據計算與分析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網”就是5G網絡,包括網絡功能虛擬化NFV、ORAN等等,都是為了更好地助力5G的建設;“邊-云-網”構成了智能化的基礎架構(Smart Infrastructure);而“智”就是以工業互聯網的數據智能技術為基礎的行業智能解決方案(Smart Vertical)。
從這里也就不難看出聯想集團未來的發力點了,就是基于“新基建”所帶來的市場機遇,由傳統的“電腦硬件組裝廠”向“智慧基建”轉變,將智能化轉型深入推進。
聯想集團何時重啟上市計劃或已不再重要,何時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核心競爭力或為下一步必須思考的問題,但如果仍只是象征性的“打馬虎眼”,錯失“新基建”發展機遇,未來智能化轉型必將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