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眼鏡鏡片制造商明月鏡片和康耐特光學同日掛牌上市,一個是A股的深交所創業板,另一個是H股的港交所主板。上市首日,明月鏡片和康耐特光學的股價均錄得上漲,其中明月鏡片的漲幅更是高達149.31%。
據貝多財經了解,明月鏡片此次A股上市共發行3358.54萬股,發行價為26.91元/股,募資9.04億元。12月16日盤中,明月鏡片的股價曾一度上漲至78.04元/股,收報67.09元/股,較發行價上漲149.31%,總市值90.13億元。
而康耐特光學在港交所上市首日盤中一度破發,最低報4.21港元/股,收報4.55元/股,較IPO發行價上漲2.02%,總市值為19.41億港元。據了解,康耐特光學此次在香港上市的發行價為4.46港元/股,募資凈額為4.74億港元。
整體來看,康耐特光學的營收水平和利潤規模要大于明月鏡片。具體而言,康耐特光學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營收分別為8.54億元、10.59億元和10.93億元,其中2019年、2020年分別同比增長24.0%和3.21%。
而明月鏡片的招股書顯示,其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營收分別為5.09億元、5.53億元、5.40億元,其中2020年略有減少。2021年1-9月(前三季度),明月鏡片的營業收入為4.10億元,同比增長9.81%。
2021年前5個月,康耐特光學的營收為5.38億元,2020年同期營收為3.64億元。從這一點上來看,康耐特光學在6個月不到的時間內營收就已經超過了明月鏡片2021年前三個季度的收入,兩者存在不小的差距。
康耐特光學業績表現
同樣,康耐特光學的凈利潤規模要超過明月鏡片。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康耐特光學的凈利潤分別為0.78億元、1.12億元和1.28億元,其中2019年、2020年的增長率分別為43.59%、14.29%;2021年前5個月,康耐特光學的凈利潤為6458.2萬元。
而2018年至2020年,明月鏡片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284.66萬元、6984.60萬元、7000.49萬元,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407.19萬元、6592.46萬元和6345.27萬元。2021年前三季度,明月鏡片的歸母凈利潤為5465.88萬元,扣非后歸母凈利潤5332.85萬元。
明月鏡片業績表現
不過,康耐特光學的毛利率則不及明月鏡片。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康耐特光學的毛利率分別為30.6%、33.0% 和34.9%。同期,明月鏡片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4.34%、50.88%和54.95%,其中鏡片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47.9%、53.76%和56.63%。
明月鏡片在其招股書中介紹稱,其與康耐特光學的主營業務較為相似,核心技術均圍繞單體、鏡片設計與制造具有合理性。同時,明月鏡片表示,其與康耐特光學的企業定位存在明顯差異。
其中,明月鏡片主打自有品牌產品,而康耐特光學以OEM/ODM為主。對于明月鏡片的毛利率、營業利潤率和銷售凈利率均高于康耐特光學,主要是前者以銷售自有品牌產品為主;而康耐特自有品牌占比較低,以OEM/ODM為主。
據了解,康耐特光學主要從事標準化及定制鏡片(半成品)的生產及銷售。定制鏡片及標準化鏡片(除鏡片毛坯外)需要簡單的進一步加工,例如切割鏡片并將其組裝到鏡架上以制成眼鏡。
而明月鏡片的業務涵蓋樹脂原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鏡片光學結構、光學膜層及功能化鏡片的研發及設計,樹脂鏡片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及個性化定制生產,鏡架設計及成鏡的生產、銷售。
就發行價而言,在不考慮匯率換算的情況下,明月鏡片(26.91元/股)約為康耐特光學(4.46港元/股)的6倍,兩者的發行市值相差約17億。而在上市首日收盤,兩者的市值則相差近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