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科創板上市委披露的信息顯示,云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云從科技”)首發獲通過。這也意味著,云從科技的IPO之旅獲得有效進展,或將在年內正式上市。
根據科創板上市委披露,云從科技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不過,與云從科技同日上會的上海海和藥物研究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和藥物”)則被暫緩審議。
目前,海和藥物還需要進一步落實事項包括:結合其已開展二期以上臨床試驗的核心產品均源自授權引進或合作研發的情況,說明其是否符合《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規定的第五套上市標準。
對于云從科技而言,也有兩項內容需要落實。一是結合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的對比情況,說明云從科技集成商客戶在交易中承擔的職能,直接面向終端用戶的集成商客戶是否實為代理。
二是說明存在多起與直接客戶的銷售內容及金額與最終用戶招投標內容不一致、物流單未妥善保存、驗收方式及進度與合同約定不一致等情形,是否構成內部控制缺陷,云從科技是否已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改進。
資料顯示,云從科技成立于2015年。招股書顯示,其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的人工智能企業,致力于助推人工智能產業化進程和各行業智慧化轉型升級。
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云從科技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4.83億元、7.80億元和7.51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81億元、-17.08億元和-6.90億元。以此來看,云從科技的營收規模整體保持增長態勢,但仍處于虧損狀態。
根據招股書,截至2020年末,云從科技的合并口徑累計未分配利潤為-14.35億元,存在大額未彌補虧損。云從科技在招股書中稱,其將面臨短期無法盈利,未彌補虧損存在持續擴大的風險。
貝多財經發現,盡管未能實現盈利,但云從科技仍然支付了大額的股權激勵費用。招股書顯示,云從科技在2019年確認股份支付費用13.03億元,并計入管理費用,這也是其2019年度虧損擴大至17億元的主要原因。
其次,持續大額的研發開支,也是云從科技難能盈利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報告期內,云從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48億元、4.54億元和5.78億元,占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0.61%、56.25%和76.59%。
根據介紹,云從科技通過自主研發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形成了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及相關應用軟件等核心產品,并結合自主研發的智能 AIoT設備和第三方軟硬件產品以及相關技術開發服務,向客戶交付行業智能化升級解決方案。
按收入結構來看,云從科技來自于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的收入占比分別為6.41%、23.48%和31.50%,而來自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收入占比分別為93.59%、76.52%和68.50%。
報告期內,云從科技的核心技術收入分別為1.43億元、4.21億元和5.24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9.72%、53.94%和69.82%,由占比三成躍升至2020年的七成,整體呈上升趨勢。
當前,云從科技所在的AI領域正處于激烈競爭的階段,多數面臨巨額虧損,曠視科技、依圖科技以及云知聲、云天勵飛等亦是如此。其中,依圖科技、云知聲均已撤回在科創板的上市申請。
以曠視科技為例,其2017年、2018年、2019年度以及2020年度的營收分別為3.04億元、8.54億元、12.60億元和13.91億元。根據曠視科技披露,截至2020年9月末,其累計未彌補虧損為142.50億元。
相比之下,依圖科技的招股書顯示,其2017年至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的營收分別為6871.89萬元、3.04億元、7.167億元和3.81億元;凈虧損分別為11.68億元、11.68億元、36.47億元和13.03億元,累計虧損72.86億元。
云從科技在其招股書中表示,人工智能行業一方面面臨著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等人工智能企業的競爭,其中既包括核心算法技術實力的比拼,也包括人工智能應用和行業解決方案的較量。
另一方面,也面臨著海康威視等視覺設備廠商推進對產品進行人工智能賦能轉型的挑戰。云從科技稱,該類廠商在硬件研發和供應鏈方面有著深厚積累,使得新興人工智能企業需不斷尋求差異化優勢,整體市場競爭較為激烈。
云從科技在招股書中還表示,如果公司未來一定期間面臨市場激烈競爭出現主要產品價格下降、研發投入持續增加且研發成果未能及時轉化、人工智能行業政策出現不利影響、下游行業需求顯著放緩等不利情況。
云從科技坦言,若出現前述情況,其將面臨短期無法盈利,未彌補虧損存在持續擴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