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交所披露的信息顯示,云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云從科技”)將在7月20日上會。據了解,和云從科技一同上會的還有上海海和藥物研究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貝多財經發現,截至目前,“AI四小龍”中唯有云從科技走到了上會的階段,而曠視科技也已經經歷了首輪問詢。相比之下,依圖科技則選擇了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而商湯科技仍在籌備階段。
云從科技也在招股書中表示,人工智能行業一方面面臨著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等人工智能企業的競爭,其中既包括核心算法技術實力的比拼,也包括人工智能應用和行業解決方案的較量。
另一方面,也面臨著海康威視等視覺設備廠商推進對產品進行人工智能賦能轉型的挑戰,該類廠商在硬件研發和供應鏈方面有著深厚積累,使得新興人工智能企業需不斷尋求差異化優勢,整體市場競爭較為激烈。
股權激勵費用高達13億元
單就云從科技而言,其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的人工智能企業。據了解,其提交的招股書于2020年12月3日獲得受理,或將有望成為“AI四小龍”首家上市的公司。
財務方面,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云從科技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4.83億元、7.80億元和7.51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81億元、-17.08億元和-6.90億元。
截至報告期末,云從科技尚未實現盈利。根據招股書,截至2020年末,其合并口徑累計未分配利潤為-14.35億元,存在大額未彌補虧損。云從科技稱,其將面臨短期無法盈利,未彌補虧損存在持續擴大的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未能實現盈利,但云從科技還是支付了大額的股權激勵費用,也是致使其產生虧損的主要原因。招股書顯示,云從科技在2019年確認股份支付費用13.03億元,并計入管理費用。
數據顯示,云從科技2019年度的管理費用為14.67億元,同比2018年飆升23倍。2020年度,部分被激勵對象離職將其原持有的股權轉讓給其他原有或新增被激勵對象,云從科技確認股份支付費用6683.26萬元。
研發投入連年增加
整體來看,產生虧損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持續的研發投入。在云從科技看來,人工智能行業需要結合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確定新技術和產品及解決方案的研發方向,并在研發過程中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員。
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云從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48億元、4.54億元和5.78億元,占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0.61%、56.25%和76.59%。無論是金額還是研發費用率,都處于連續增長的狀態。
云從科技稱,其通過自主研發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形成了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及相關應用軟件等核心產品,并結合自主研發的智能AIoT設備和第三方軟硬件產品以及相關技術開發服務,向客戶交付行業智能化升級解決方案。
按照產品類別劃分,云從科技的收入主要分為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兩個板塊。其中,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的收入占比分別為6.41%、23.48%和31.50%,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收入占比分別為93.59%、76.52%和68.50%。
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收入,主要由第三方軟硬件產品貢獻。報告期內,第三方軟硬件產品收入占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3.42%、57.71%和42.32%。
云從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第三方軟硬件產品雖然屬于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組成部分,對于解決方案的功能實現、使用效率和用戶體驗發揮重要作用,但出于謹慎性原則,該公司未將相關收入納入核心技術收入。
報告期內,云從科技的核心技術收入分別為1.43億元、4.21億元和5.24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9.72%、53.94%和69.82%,由占比三成躍升至2020年的七成,整體呈上升趨勢。
資產負債率下降
另一個向好的數據顯示,云從科技的資產負債率在逐步下降,由2018年的49.03%,下降至2019年的20.63%,以及2020年的18.12%。這也意味著,云從科技的負債情況大幅好轉。
不過,云從科技的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量凈額在報告期內均為負值,即分別為-2.71億元、5.06億元和-4.62億元。云從科技稱,主要是其處于快速擴張階段,人員支出及采購金額相對于銷售回款而言較大。
股權方面,云從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周曦在云從科技控股股東常州云從任執行董事,持有常州云從99.88%的股權,并通過常州云從控制云從科技64.60%的表決權,為實際控制人。
成立至今,云從科技合計獲得過多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元禾原點、順為資本、越秀產業基金、普華資本、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上海國盛、工商銀行、長三角產業創新股權投資基金、海爾金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