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多客
來源 | 貝多商業&貝多財經
時隔數月,華與華營銷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與華”)董事長華杉的一席話,再度將熱度漸退的“西貝與羅永浩事件”推向新的輿論風口。
11月25日,有網友對西貝給員工漲薪500元的行為表示了肯定,華杉轉發該條微博并評論稱“西貝是中國餐飲業的天花板,無論對顧客還是對員工,都是誠心誠意做到極致”,還暗指西貝“被誘入黑白顛倒的網絡羅剎國,被人算計”。
此番言論很快引起羅永浩關注,次日凌晨他在微博連發三問,質問華杉“誰誘的?誰算計了?你想干什么?”,并于午間再度發文,要求華杉在下午六點前公開道歉,否則將公開錄音證據,并稱“未來市場公關行業可能只記得‘羅與華’”。
值得一提的是,在“羅永浩與西貝之爭”初期華杉就曾多次發文支持西貝,并表示西貝要“硬杠網絡黑嘴”,引發羅永浩的強烈不滿,在直播間怒斥華與華缺乏道德感和正義感,將本就處在品牌危機中的西貝徹底推上輿論審判席。
隨著羅永浩的槍口再度對準華與華,這家戰略營銷品牌咨詢公司的專業性也受到了廣泛質疑。為何西貝的預制菜事件中,華與華的策略被認為是輿論危機升級的關鍵推手?消費者真正需要的,又是什么樣的公關?
一、輿論危機:羅永浩與西貝的預制爭議
事件的起因是今年9月10日,羅永浩在微博發文吐槽了了連鎖餐飲品牌——西貝,稱自己下飛機后和同事在西貝用餐,卻發現幾乎用的都是預制菜,直言這種做法令人惡心,呼吁國家盡早推動立法,強制飯館注明是否使用預制菜。
這番尖銳又直白的言論很快引發了網友熱議,西貝餐飲創始人、董事長賈國龍對此事的回應態度則相當強硬,堅稱西貝“一道預制菜都沒有”,并宣布開放全國門店后廚供媒體和消費者參觀,還強調將起訴羅永浩。
但在西貝后廚的探訪與直播中,卻出現了兩年保質期的西藍花、9個月保質期的兒童餐牛肉醬等大量半成品,廚師長甚至承認部分菜品存在隔夜使用的情況。一場自證清白的公關演變為“自己錘自己”的鬧劇,成為西貝信任危機的導火索。
唇槍舌戰多日后,賈國龍主動坦言自己應對輿情的方式有錯,表示西貝從今以后將“打明牌”,并向以透明、顧客至上原則著稱的胖東來學習,羅永浩也于9月13日宣布事件暫時告一段落,稱期待預制菜相關的法規盡快出臺。
令人意外的是,僅僅過了兩天羅永浩便在微博公開了賈國龍的完整發言,直指其造謠誹謗。截圖顯示,賈國龍雖然承認了西貝的不足,卻在文章后半段怒斥羅永浩“是網絡黑嘴、網絡黑社會,太壞了”,并號召員工與其“開干”。
面對賈國龍的傲慢態度,這場圍繞“預制菜”展開的爭論很快升級為有關餐飲業透明度、消費者知情權的討論,有網友直言“消費者質疑幾句就是黑社會?西貝這是在搞自殺式澄清”,一時間西貝的品牌形象遭受重創。
9月15日,身處輿論重壓之下的西貝才如夢初醒般地發布致歉信,承認“生產工藝與顧客期望有較大差異”,承諾10月1日前將兒童餐牛肉醬等菜品的烹飪方式改為門店現做,并在保證食品安全和庫存周轉的前提下縮短食材保質期。
不過,網友們拒絕為西貝承諾整改的“軍令狀”買賬,指責其刻意回避“隱瞞、欺騙、辱罵消費者”這一核心問題,“選擇性整改”的行為缺乏誠意,西貝的門店客流量也一度出現斷崖式下滑,部分門店日營業額損失達100萬至300萬元。
二、再生變故:華杉高調站隊推波助瀾
隨著西貝這起“自殺式公關”事件的演進,品牌背后的戰略營銷咨詢公司華與華也從幕后被推到臺前,與西貝一同承擔危機公關策略失效招致的“苦果”。
貝多商業&貝多財經注意到,早在“西貝與羅永浩之爭”事件發酵之初,華與華董事長華杉就曾接二連三地在微博為西貝發聲,并強調“這不是危機公關,因為根本就沒有危機”“是賈國龍怒了,要硬杠網絡黑嘴”。
營銷咨詢公司老總高調為品牌方站隊并發表激烈言論的罕見情況,引發一片嘩然。羅永浩更是在直播中將矛頭對準華與華,稱其作為收取費用幫西貝做市場定位和營銷策劃的機構,卻鼓動理虧方西貝行動的行為“純屬扯淡”。
羅永浩直言不諱地警告稱:“以后別的企業再用華與華,產生的可能就是大家會懷疑那個品牌是不是智力、腦子有問題”。不過,此事很快以華與華負責人私下向羅永浩道歉而告一段落,羅永浩本人也表示“這件事可以就此翻篇”。
正因如此,華杉時隔兩個月再度暗指西貝“遭人算計”的回馬槍行為才顯得十分令人匪夷所思。且為避免爭議,華杉還為自己的微博賬號開啟了自動攔截惡意私信、評論等內容的一鍵防護模式,此舉也被外界解讀為其“心虛”的一大表現。
要知道,發布道歉信的兩個月以來,西貝重建品牌聲譽與用戶信任之路可謂是步履維艱。自9月下旬起,西貝便推出一系列活動,不僅為到店用餐的顧客發放大額堂食代金券,還面向1.8萬名員工發放500元補貼,提高了一線員工的薪酬。
此外,西貝在全國范圍內對40余道菜品進行了降價,幅度在5%至20%不等。這一系列策略,都被視為西貝突破經營困境的關鍵信號,其11月以來的部分門店客流已恢復至正常水平,口碑也有了回轉的跡象。
而華杉一席為西貝“伸冤”的話語,則再度將這個本就風雨飄搖的品牌放到了公眾審視的目光下。即便羅永浩公開表明自己與華杉的矛盾“與西貝無關”,西貝也將成為因合作方“城門失火”殃及的“池魚”。
三、公關反思:華與華打法為何碰壁?
在羅永浩的評論區中,不乏“華與華是真想讓西貝死”的調侃。另有消費者表示,在西貝好不容易有點起色浮出水面之際,華與華卻再次沖出來掐住西貝的脖子摁回水中,做出這種行為的人顯然不是軍師,而是名副其實的“西貝殺手”。
為什么華與華的公關策略,反倒將西貝推向了火坑?所謂危機公關,是品牌在面臨突發事件或負面輿論時采取的系列措施,底層邏輯應當是化解現有矛盾、防范潛在風險,以達到為品牌減少聲譽損害、重建消費者信任的目的。
反觀華杉的一系列言論,先是以主觀臆斷為西貝扣上“中國餐飲業天花板”的高帽,再用“被誘入黑白顛倒的網絡羅剎國”等表述激化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矛盾,字里行間透露著無視預制菜行業規范、消費者權益保障等深層次議題的傲慢。
那么,消費者希望看到什么樣的公關?西貝發布道歉信后的一系列補救措施就已經給出了華與華答案:放棄缺乏共情的技術解釋和“爹味”說教,避免站在用戶情緒的對立面;主動放低姿態,用降價與漲薪的誠意重獲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直播“怒懟”華與華時,羅永浩就曾透露了一個關鍵數字,即華與華為西貝提供品牌咨詢的十年間,共收取咨詢費6000萬元。如此高額的費用卻接連引發危機,也為華與華的專業性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而今,11月26日下午6點已過,華杉仍未對羅永浩的喊話做出回應,截至發稿羅永浩也未公布相關錄音。這場輿論戰最終會走向怎樣的結局?其帶來的影響對“躺槍”的西貝而言究竟是積極還是消極?
筆者將持續關注后續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