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來源|貝多商業&貝多財經
在全球汽車產業加速駛向競爭“深水區”的當下,健康穩定的財務表現不僅是支撐車企運營的基礎底座,更是決定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因素,以及外界衡量其經營能力的“試金石”。
隨著2025年進度條過半,上市車企陸續披露半年度業績報告。作為中國傳統車企的代表之一,廣汽集團(601238.SH、02238.HK,下同“廣汽”)的業績卻不那么盡如人意,上半年不僅出現了收入規模的下滑,還錄得超25億元的虧損。

就在半年報發布的一個月前,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在2025年中國汽車論壇上直言“廣汽已全面進入‘戰時狀態’,將全力打好‘用戶需求戰、產品價值戰、服務體驗戰’這關乎未來的‘三大戰役’”。
而財報上的數字足以說明,廣汽集團這場“戰役”中需要應對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挑戰不勝枚舉。在傳統燃油市場份額下滑、新能源轉型遇阻的結構性困境之下,廣汽集團該如何破局求生?
一、營收回退,首度出現中期虧損
根據財報,2025年上半年,廣汽集團合并口徑的總收入為426.11億元,同比下滑約7.88%;其中乘用車收入243.90億元,同比下滑20.24%,且乘用車毛利率較上年同期減少7.9個百分點至-6.86%。


廣汽集團的歸母凈利潤、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由2024年上半年的15.16億元、3.38億元降至-25.38億元、-29.45億元,由盈轉虧。這是廣汽自2005年公開對外披露業績20年以來,首度出現中期虧損的情況,其中蘊含的業績壓力不言而喻。

拉長時間線后不難發現,廣汽集團的業績頹勢早有征兆。該公司的營業總收入由2023年的1297.06億元降至2024年的1077.84億元,降幅約為16.90%,收入規模甚至不及2022年的1102.72億元。
廣汽集團的盈利水平也同步走低,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81.4%至8.24億元。在財報中,廣汽將自身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歸咎于汽車行業價格內卷、競爭格局劇變等因素影響下,相關企業追加商務投入導致。

但需要指出的是,廣汽集團的盈利指標實際摻雜著一定“水分”。2024年廣汽的非經常性損益達到51.75億元,其中非流動性資產處置損益同比大增約39億元,包括高溢價轉讓全資子公司巨灣技研部分股權的所得金額。

扣除上述非經常性損益后,廣汽集團的扣非后凈利潤為-43.51億元,已經出現大額虧損。另外,廣汽2024年還拿到了23.54億元的政府補助,較2023年增加了14.93億元,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該公司的業績壓力。

進入2025年后,失去“粉飾”的廣汽集團營收與利潤雙雙“跳水”的窘境無處遁形,不僅一季度合并口徑下的總收入同比下滑7.82%至198.80億元,歸母凈利潤更是驟降159.95%,錄得-7.32億元的虧損。

簡單計算后可得,廣汽集團第二季度的業績表現較前一季度進一步惡化,單是超18億元的虧損就已經折射出了該公司入不敷出的經營困境。
二、合資失守,自主品牌全線下滑
對于中期業績的下滑,廣汽集團在財報中解釋稱,受國內汽車行業競爭激烈、需求結構快速升級等因素影響,該公司上半年的汽車的產量與銷量分別為80.17萬輛、75.53萬輛,分別同比下降6.73%、12.48%。
此前,在2024年實現200.31萬輛總銷量的基礎上,廣汽集團曾制定了“2025年挑戰年度銷量增長15%”的目標,即2025年需銷售新車超230萬臺,平均月銷也要達到19萬輛。但眼看著半年已經過去,廣汽的銷售目標卻僅完成32.84%。
廣汽集團在財報中坦言,該公司在報告期內推出的幾款重點新能源車型,不過銷量仍處于爬坡期,上半年新能源車輛共計售出15.41萬輛,同比下滑6.08%,未達計劃目標;同時受國內汽車行業競爭激烈等影響,收益下滑。
具體到廣汽集團旗下的各大品牌,6月產銷快報顯示,廣汽旗下僅有廣汽豐田的銷量在2025年上半年憑借純電車型鉑智3X取得了正向增長,累計銷售車輛約34.47萬輛,但僅2.58%的增幅難以從根本上提振廣汽集團的總銷售數據。

同為廣汽集團合資品牌的廣汽本田上半年售出新車15.46萬輛,25.63%的降幅在四家投資企業中最為顯著。要知道,“兩田”是廣汽集團的銷售和創收支柱,然而在新能源轉型的浪潮下,傳統燃油汽車的市場優勢逐步被瓦解。
在合資品牌遭遇增長瓶頸的同時,廣汽集團的自主品牌同樣面臨著銷售壓力。廣汽傳祺的新能源轉型腳步也稍顯遲緩,E8、E9、ES9等插混車型市場反響平平,目前的銷售主力依舊是GS4、M8等傳統燃油車型,上半年銷量同比下滑22.55%。
作為廣汽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的代表品牌,廣汽埃安曾在2023年以超過48萬輛的交付數據奪得造車新勢力2023年全年銷量冠軍,成為新能源領域名副其實的“黑馬”,一度被冠上“國企新能源標桿”的稱號。
但由于B端與C端的發展失衡,廣汽埃安在市場上高開低走,2025年上半年銷量同比下滑13.97%至10.88萬輛;其中6月單月銷量約1.99萬輛,不僅同比下滑22.60%,也難以與巔峰時期月銷5萬輛的水平相提并論。
三、結語
實際上,廣汽集團近年來在改革層面下了不少功夫。該公司于2024年發布了三年“番禺行動”,旨在通過通大改革舉措、五大保障,爭取到2027年實現自主品牌銷量占集團總銷量的60%以上,并挑戰自主品牌銷量突破200萬輛。
而馮興亞喊出的“戰時宣言”,也是基于該公司在產品與技術競爭優勢、營銷體系效能、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不足提出的改革方針。但2025年財報數據的連續慘淡,已經為廣汽集團敲響了結構性錯配下的經營警鐘。
值得一提的是,廣汽集團正與華為開展深度合作,在今年3月成立華望汽車,雙方將依靠“廣汽制造+華為智能”優勢,打造全新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首款車型定位30萬級豪華智能新能源車計劃2026年推出。
天眼查App信息顯示,華望汽車(全稱為“華望汽車技術(廣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25年3月。目前,該公司的注冊資本為15億元,法定代表人為閤先慶,全資股東為廣汽集團。

作為廣汽集團與華為深化合作的關鍵落子,華望汽車承載著廣汽以“獨立高端品牌+智能化技術深度賦能”模式全面發力智駕技術、推動智駕平權的野心,同時也是其三年“番禺行動”中的重要一環。
不過從大環境的角度看,汽車企業的“軍備競賽”還遠未到終局階段,白熱化的市場競爭背景下,留給廣汽集團背水一戰的窗口期和試錯機會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