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奢侈品消費這件事上,韓國和中國年輕人的選擇呈現出很不一樣的面貌。有數據顯示,韓國人均奢侈品支出約325美元,在全球排第一。但這可不是因為他們錢多到沒處花,反而很多年輕人是貸款也要買。

韓國金融研究院2023年的報告顯示,當地20到39歲的負債人群里,有18%的債務花在了奢侈品消費上。2024年韓國國會討論《青年債務保護法》時還提到,首爾20到39歲的就業青年中,約17%會主動貸款買奢侈品。
這種現象的背后和韓國的社會文化脫不開關系:求職、升職時送名牌包當禮物能拉近距離,職場和婚戀市場里,奢侈品成了展示實力的“硬通貨”;韓流明星帶貨加上社交媒體推波助瀾,讓年輕人覺得買奢侈品才能融入圈子。
更現實的是,韓國就業機會少,首爾房價高到普通青年不吃不喝34年才能買套普通公寓,這種壓力下,買奢侈品成了很多人“及時行樂”的代償方式。

而反觀中國市場,理性消費浪潮正在重塑奢侈品生態。2024年中國內地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下降18%-20%,LVMH、Kering 等頭部集團利潤大幅縮水,被迫調整策略 —— 減少漲價頻率、推出折扣活動、加大線上渠道投入。
這種轉變的核心驅動力,是中國消費者從“符號消費”到“價值消費”的認知重構。貝恩咨詢數據顯示,折扣店渠道已取代全價店成為入門級奢侈品首選。面對銷售額下滑,Burberry、YSL 等品牌開始通過閃購會、內購會迎合消費者,穩住了不少客源。
在此背景下,國內不少特賣平臺順勢發力,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關注。比如唯品會近期舉辦的全球奢品特賣就推出一批特價奢侈品:有人在平臺搶到原價4250元的Coach包,僅花1670元,省錢效果肉眼可見;Tory Burch單肩包原價4990 元,特賣時2080元即可拿下,菲拉格慕鞋子、Bally皮帶等也常有低價。

這些折扣讓年輕人覺得,既能擁有喜歡的設計和品質,又不用花冤枉錢,那種 “買到就是賺到”的滿足感很實在。
不得不說,國內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盲目為品牌logo買單,變得更清醒,更看重實在的價值。從過去只追名牌符號到現在兼顧品質和價格,這種理性的轉變,不光讓消費更貼近本來的意義,還體現了更成熟的消費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