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來源|貝多財經
6月11日,深圳華大北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大北斗”)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招銀國際、平安證券(香港)為其聯席保薦人。

資料顯示,華大北斗脫胎于世界500強企業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CEC)旗下導航芯片設計業務,于2016年由中電光谷、上海汽車、北京汽車、波導股份、勁嘉股份等企業共同投資成立,孫中亮為其創始人。
時至今日,華大北斗已經成長為一家國內領先的空間定位服務提供商,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賦能。那么,頭頂“明星光環”的華大北斗沖擊港股上市的成色究竟如何?
一、空間定位服務技術先驅
天眼查App信息顯示,華大北斗成立于2016年12月,位于廣東省深圳市。目前,該公司的注冊資本約8.6億元,法定代表人為孫中亮,主要股東包括中電光谷等。

據招股書介紹,華大北斗的研發團隊專攻GN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技術領域,在芯片級雙頻高精度定位技術、低功耗技術、高集成度一體化SoC設計技術等方面擁有領先優勢,已率先推出單芯片多頻定位等多項關鍵技術。
經過多年發展,華大北斗已具備提供支持北斗及全球主要GNSS系統的導航定位芯片和模塊,以及GNSS相關解決方案組合的能力,芯片支持多個衛星系統,包括北斗、GPS、GLONASS、Galileo、QZSS及NavIC,確保全球覆蓋及卓越精度。
華大北斗的GNSS芯片、模組及相關解決方案涵蓋約60種導航、定位及監測產品,產品組合包括交通運輸、消費電子和環境監測預警及安全北斗應用,并以完整的多功能芯片陣容為支撐。
華大北斗稱,其專有GNSS芯片及模塊功耗低、精度高、集成度高,使客戶能夠開發出低成本、體積小、易于安裝并可應用于各種場景的產品,主要包括標準精度產品、高精度產品,以及預計在2025年下半年推出的北斗短報文產品。

2024年,華大北斗的GNSS芯片及模組出貨量達到1610萬件。根據灼識咨詢報告,以GNSS芯片及模組的出貨量計,該公司是全球第六大、中國第二大的GNSS空間定位服務提供商,全球市場份額為4.8%。

以2024年雙頻高精度射頻基帶一體化GNSS芯片及模組的出貨量計,華大北斗是全球第四大、中國最大的GNSS空間定位服務提供商,全球市場份額為10.5%,在導航定位芯片設計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除了GNSS芯片外,華大北斗還向客戶提供一系列第三方芯片解決方案,包括通信基帶芯片、存儲芯片、射頻芯片等產品,以滿足下游集成商及解決方案提供商的需求,并發展為成體系的綜合芯片及模塊業務,形成雙業務線的協同效應。
二、收入增長依靠授權銷售
華大北斗表示,該公司以北斗GNSS芯片、模塊及相關解決方案的設計及銷售為戰略重點,綜合芯片及模塊業務則是其導航定位業務的戰略延伸,通過互補性產品銷售滿足客戶對GNSS及與其業務相關的其他類型芯片及模塊的綜合需求。

在兩大業務線相輔相成的雙輪驅動下,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即“報告期”),華大北斗分別實現收入6.98億元、6.45億元和8.4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約為9.8%,整體增長趨勢較為穩健。
但細究其收入結構可知,華大北斗來自綜合芯片及模塊業務的收入分別為5.05億元、4.78億元和6.02億元,占其總收入的比重超70%。也就是說,扛起華大北斗收入大旗的,實際上是被其視為戰略延伸的綜合芯片及模塊業務。

相比之下,華大北斗的“戰略核心”GNSS芯片、模塊及相關解決方案分別實現收入1.93億元、1.69億元和2.38億元,收入規模不到同期內綜合芯片及模組業務的二分之一,在總收入中的占比也不足30%,創收能力還有待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華大北斗采用“fabless”經營模式,專注于設計流程,將集成電路的制造外包給代工廠,在綜合芯片及模組業務模式下也僅定位“第三方制造商的授權分銷商”。這也意味著,該公司將面臨更多的制造、采購與存貨風險。
截至報告期各期末,華大北斗的存貨合同成本分別為9335.9萬元、9666.3萬元和7092.8萬元;該公司在各年度計提了約110萬元、20萬元和20萬元的撥備,存貨周轉天數分別為45天、60天和40天。

華大北斗在招股書中坦言,隨著自身業務的擴展,與其存貨管理相關的挑戰將進一步增加,而其存貨維持基于內部對客戶需求的預測。如果存貨水平失衡,該公司的業務前景、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將受到不利影響。
此外,華大北斗對于數芯片制造服務的主要代工廠也存在一定的依賴,若該公司采購制造服務的第三方代工廠無法及時以合理成本獲得其業務運營所需的材料及零部件,或于提供制造服務時遭遇中斷,都將影響該公司的收入和盈利。
三、研發投入帶來持續虧損
目前,華大北斗經營活動所用的現金流量凈額持續處于流出狀態,報告期內分別為-7967.8萬元、-1.07億元和-1.41億元。截至2024年末,該公司在手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5.72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7.13億元減少19.8%。

另需指出的是,華大北斗目前并未實現盈利,2022年至2024年分別錄得虧損9261.2萬元、2.89億元和1.41億元;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的經調整EBITDA分別為-4704.4萬元、-2.36億元和-8017.5萬元。

不僅如此,華大北斗的毛利率也出現了連續兩年“跳水”,由2022年的12.0%降至2024年的9.8%,主要是因其GNSS芯片、模塊及相關解決方案業務板塊的毛利率由2022年的36.0%降至2024年的27.3%。

華大北斗在招股書中解釋稱,上述業務板塊毛利率的下滑,主要是因該公司進一步降低了高精度及標準精度模組的售價以吸引客戶,導致銷售該等產品的毛利率減少;加之定位監控設備銷售收入的貢獻增加,而該等產品的毛利率相對較低。
持續虧損的另一大主因,便是各項支出的增長。為了在市場上建立規模優勢和品牌知名度,鞏固市場份額,華大北斗的營銷開支由2022年的4255.7萬元增至2023年的5651.6萬元,2024年則微降3.73%至5440.8萬元。

身處衛星導航及定位服務行業,GNSS芯片設計公司通常會產生大量研發成本,以提升研發能力,華大北斗也不例外。該公司2022年至2024年的研發開支分別為1.03億元、1.10億元和1.18億元,主要與研發活動增加有關。
展望未來,華大北斗稱其將繼續投入資源于研發,以開發專有技術,持續推進GNSS產品迭代及提升產品效能,支持業務的長期增長。但與此同時,大額研發投入帶來的初期虧損也難以避免。
雖然華大北斗認為,其未來表現取決于按時大規模研發、設計、開發、制造及交付GNSS解決方案及產品的能力,因此投資者不應以其過往業績作為衡量未來財務或經營表現的指標,但持續的虧損無疑將成為牽制其長遠發展的最大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