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綠聯科技闖關IPO之路,我們對此并不陌生,而其上市步伐的每一次新動向,更是牽動著眾多資本市場投資者的高度關切。
近日,綠聯科技披露了招股意向書,正式啟動招股程序,即將登陸創業板。據悉,此次綠聯科技擬公開發行新股數量4150萬股,占發行后總股份的10%,擬募集資金15.04億元。以此計算,綠聯科技達到擬募資額時的估值為150.37億元。
公開信息顯示,綠聯科技早在2022年4月27日就正式對外首次公開了上市輔導情況報告,并且于當年6月份遞交了第一版招股書申報稿,獲得深交所受理。經過半年多時間里的反反復復問詢、更新情況說明等繁瑣事項,綠聯科技在2023年1月IPO通過上市委會議。
一年后,公司正式提交注冊,在陸續披露三則注冊稿后,綠聯科技終于拿到了榮登上市舞臺的入場券。
我們不禁好奇,這家從成立到上市創業板只用了10年時間,且依靠售賣數據線起家的綠聯科技,估值為何能超150億?正式上市后,還會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嗎?
一、業績較為穩健,但家族企業經營牽掣是道難解之題
事實上,作為綠聯科技的創始人,“80后”莆田人張清森,可謂一直是業內關注的焦點。
與喜歡賺快錢、走短線的莆田賣家完全不同,張清森對自己創業把控方向想的要更為長久,扎扎實實走出了一條穩妥的路子。
曾幾何時,國內充電數據線因線材型號單一、品控魚龍混雜而身處在供需剪刀差中,這讓市場形成了用戶需求端在增長,但供給端卻未能有合適的產品進行有效滿足的尷尬境遇。
張清森在敏銳洞察到市場痛點后,率先在國內推出不同長度規格的數據線,借此迅速在市場上打響“UGREEN綠聯”的品牌名聲。
在此之后,綠聯科技一直在IT數碼配件這一垂直類目上深耕,以數碼線材這一品類為核心抓手不斷拓展業務邊界。如今的綠聯科技已形成多元化的3C數碼生態,產品矩陣涵蓋傳輸類、音視頻類、充電類、移動周邊類、存儲類五大系列。
小米創始人雷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在找到用戶對數碼配件產品需求風口持續向上的契機下,綠聯科技順勢而為,不斷壯大的產品規模,收入持續穩健增長也就“手到擒來”。
據其此前披露的招股書數據,綠聯科技的營業收入由2021年的34.46億元增長11.40%至2022年的38.39億元,并于2023年進一步增至48.03億元,增幅25.09%,三年內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8.05%。今年一季度營收繼續迎來增長,達到了12.84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7.06%。
拆分營收結構來看,傳輸類產品是綠聯科技實力擔當,對總營收貢獻最大。報告期內,該類產品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2.35億元、13.05億元和14.45億元,分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35.93%、34.05%和30.09%。
與此同時,以充電線、充電器、移動電源為代表的充電類產品分別實現收入7.88億元、9.81億元和15.57億元,占綠聯科技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由2021年的22.91%增至2023年的32.43%,并以40.60%的復合年增長率成為公司最具成長性的產品品類。
隨著收入持續穩增長,綠聯科技也早已實現盈利,利潤增長態勢也不錯,近三年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2.97億元、3.27億元和3.85億元。而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綠聯科技盈利情況也還不錯,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0.44%,至1.02億元。
但需注意的是,綠聯科技家族色彩非常濃厚。公開資料顯示,IPO后,創始人張清森的股權將稀釋為45.27%,而陳俊靈持股為17.36%,綠聯咨詢持股為12.82%,高瓴錫恒持股為 8.44%,綠聯和順持股為4.22%。
然而,綠聯科技許多核心管理人員與創始人之間均存在親屬關系。其中,高級售服主管張碧娟為張清森的妹妹,倉儲經理李慶珍為張碧娟的配偶,外貿運營主管曾秋洋為綠聯監事雷淑斌的配偶,這些人員負責了綠聯的供應鏈、售后及海外業務幾大板塊。
由此可見,綠聯科技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而這樣的企業弊病顯而易見。首先,家族成員很容易通過董事會及管理層占據的席位來左右公司決策,給公司發展或其他小股東帶來阻礙。其次,家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遭遇人才流失加劇,而且受親屬關系的影響,也會造成人力資源無法得到優化配置,合理的人才結構無法建立等不利影響。
也就是說,像綠聯科技這樣自帶有濃厚家族屬性的企業,在進行業務和人員管理的時候私密性較強,其家族內部決定權高度集中,牽一發而動全身,各種掣肘和限制,在正常經營活動中將怎樣避免一言堂的情況?公司又將如何保障其他新股東的利益?這點值得綠聯科技上市后,投資人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
二、科技成色不足,產品風波不斷
作為投資人及公司管理人的張清森,在商業市場領域的投資能力自然毋庸置疑。然而,作為一家尖端科技創新公司的負責人,投資能力不是首要考量指標,最核心的而是在面對風云多變的尖端技術演進方向、產業市場創新迭代等方面運籌帷幄的能力。
從這一點來看,綠聯科技仍有很長路要走。
2021年至2023年,綠聯科技自有產量占比分別為21.72%、20.67%、21.78%。從金額來看,綠聯科技自主生產金額比例分別為24.38%、23.88%、21.69%,連續下降。與之相對的是,綠聯科技外協生產占比分別為75.62%、76.12%、78.31%,為連續上升。
對于這種生產高度依靠外協的模式,綠聯科技在招股說明書中也進行了重點說明,表示該模式使公司專注于產品的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和品牌管理,并協同優秀的外協工廠,為用戶提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質產品,提升用戶產品使用體驗和品牌價值體驗。
客觀公允來說,企業往往考慮到降低成本來利用外協模式生產,這在業內也并不算什么新鮮事,但從研發投入端和產品體驗端兩個維度來看,現實情況卻是綠聯科技所呈現出來的成績,顯然未能如以上所言。
首先來看研發投入,根據招股書所披露的數據,綠聯科技對研發費用投入并不大方。2021-2023年,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57億元、1.83億元和2.16億元,占據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54%、4.78%、4.5%。研發費用雖然逐年上漲,但始終沒有超過5%。
不僅如此,在研發人員方面,截至2023年年末,綠聯科技研發人員中學歷在大專及以下的占比高達49.25%,接近一半,而在公司披露的3名核心技術人員中,只有1名工作人員是本科學歷,另外兩名均為大專學歷。盡管當前社會不再強調以學歷作為衡量個人能力的唯一標準,但是對于一家年營收高達數十億的科技公司而言,其核心研發團隊中僅包含一名本科生這一事實,的確難以讓人對其研發實力產生充分的信心。
而作為對比,同賽道中的上市公司安克創新,其研發人員中學歷在大專及以下的占比卻僅為8.71%,且該公司核心技術人員均為碩士研究生學歷。
可見,雖然名為科技公司,但實際上,在公司簡介中其對自身所標榜的“3C消費電子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及銷售”這一概述,綠聯科技所扛起大旗的顯然還是進行產品銷售。也就是說,雖然身披“科技”外衣,但綠聯科技可以看作只是一家電子配件銷售公司,與真正意義上的科創公司還有一定差距。
而在科技含量不足的同時,綠聯科技新品僅開售3天就立即下架,更是給自身蒙上一層不小的陰影。
5月23日,綠聯科技以“新一代存儲方式·未來已來”為題舉辦發布會,發布了其最新的DXP系列私有云產品及與之配套的UGOS Pro系統,同日開啟預售,5月31日晚用戶支付尾款后陸續開售發貨。
綠聯系列新品作為完全國產化的設備,一經發布便迅速吸引了NAS玩家的高度關注,并有不少人愿意為該產品買單。然而,很快就有嘗鮮者發現,新發布的系統并不像綠聯科技所宣傳的那樣出色,而是存在諸多“BUG”,其中甚至還包括機身嚴重共振、SMB共享服務大量復制時死機、CPU溫度異常導致過熱關機等較為嚴重的錯誤。
針對此種情況,在正式開售僅3天后,盡管該產品以“開啟智能存儲新紀元”來自詡,但在用戶的一片差評聲中,綠聯科技不得不將此款新開發的DXP系列私有云產品進行黯然“下架”處理,也在同一時間緊急發布了致歉信回應,承諾將盡快優化系統,并多次延長退貨退款期限。
事實上,此次新品因質量問題被用戶詬病并不是孤立事件,關于產品質量被用戶端詬病的問題在早前也已經輪番“上演”多次。
比如,今年1月,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龍華監管局就曾對綠聯科技出具《行政處罰決定書》。原因是抽檢綠聯科技生產銷售的USB-C智能充電器20W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發行人共生產抽檢不合格的USB-C智能充電器20W50臺,售出50臺。
再比如,2022年3月,綠聯科技時尚創意風扇和多功能風扇均因穩定性和機械危險、機械強度、結構項目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被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抽查為不合格;2020年10月,綠聯科技生產銷售的PB132綠聯移動電源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被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龍華監管局罰款9.38萬元,并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涉案產品。
眾所周知,對消費者權益進行保護,持續提升客戶體驗,對于一家科技企業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綠聯科技作為科技消費電子領域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卻發生如此之多的產品質量問題,使得客戶體驗感大打折扣,實屬不應該。
接下來,綠聯科技更需要持續加強產品質量控制,為用戶提供全方位優質產品,重新積累起來用戶口碑和品牌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