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類文件、書本作業到購物小票、快遞面單,“打印”早已無形中成為我們生活場景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近日,一家專業生產打印設備的企業容大合眾(廈門)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容大合眾”)向港交所提遞表上市,越秀融資為獨家保薦人。
據貝多財經了解,本次IPO對容大合眾并非首次,其曾于2021年6月聘請國金證券為輔導機構,計劃A股上市,但慎重考慮后于2023年4月終止與國金證券的合作,并決定不進行A股上市申請。
一年休整再戰港股,卻沒想到招股書引發非議重重。
價漲量跌增長乏力 產能利用隔年腰斬
據招股書介紹,容大合眾是一家業務遍及全球的自動識別數據收集(AIDC)裝置及解決方案供貨商,從事專門打印機、衡器、POS終端機及PDA的研發、設計、制造、營銷。由許氏兄弟許開明、許開河于2010年創立。
截至2023年末,容大合眾提供超過100種標準型號的產品,并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包括但不限于零售、教育、餐飲、物流、倉儲、制造、酒店、醫療及環境行業,并銷往了中國不少于30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以及超過140個國家。
來自官網
招股書顯示,容大合眾的主要營收來源于其打印設備、衡器、POS終端機及PDA、配件及其他產品的銷售。在2021年-2023年(簡稱報告期內),容大合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人民幣3.8億、3.93億和3.49億元,相應的凈利潤分別為人民幣2927.6萬、3744.7萬和2760.3萬元,毛利率分別為23.5%、22.8%、24.5%。數據直觀顯示了其營收與利潤的下降。
據貝多財經分析,容大合眾報告期內的增長乏力并不是無跡可尋。近兩年,容大合眾旗下產品都經過不同程度的提價,其主力產品打印設備的銷售價格更是連年增長,報告期內,其打印設備銷售單價分別為176元/件、187元/件、210元/件。價格上漲的同時,銷量出現了下降趨勢,2023年容大合眾所有產品銷量僅為214.7萬件,相比去年同期整體下降了31.6%。
與銷量不斷下滑同時發生的,還有容大合眾產能利用率的下降。在報告期內,容大合眾打印設備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88.8%、49.6%、43.5%,衡器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6.4%、52.6%和58.7%,POS終端機及PDA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2.0%、51.3%和34.6%。
可見,報告期內容大合眾各產品線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打印設備與POS終端機及PDA產能利用率都接近“腰斬”,產能閑置較為嚴重。在招股書中,容大合眾稱“我們一直在致力在產能方面發展競爭優勢”,但現實卻大相徑庭。
股東萬象:有人臨陣而去 有人自產自銷
招股書顯示,許氏兄弟直接并通過廈門容信、廈門高立合眾、高立眾成等公司間接共同持股容大合眾93.05%的股權,享有絕對控制權。其他股份由林樺楠、楊禮鐵、光云科技、江蘇展博、廈門成豐君華、廈門嘉熠君德等個人或公司持有。
據貝多財經了解,目前容大合眾的股權結構早已經過幾輪洗牌,在引進外部投資機構過程中,多位老股東減持套現或臨陣而去。招股書顯示,在2019年6月的股權調整中,楊禮鐵向林樺楠以2.56元/注冊資本轉讓其所持公司3.43%股權(對應70.42萬元注冊資本),套現180萬元,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股權轉讓的價格遠低于半年前公司股權激勵價格7元/注冊資本。
無獨有偶,在2021年7月,李程以102.53萬元向許開河轉讓其所持公司18.9萬股股份,股轉價格5.42元/股,比公允價值19.53元每股低了72.25%,似乎出現了實控人低價回收股權的情況。
在容大合眾2023年4月終止A股上市后,再次失去兩名戰略投資者。2022年10月,廈門壹佳頤、廈門上智聯耀分別以3154.9萬元、787.89萬元的價格向廈門容信轉讓其所持公司全部143.88萬股、38.15萬股股份。不過,同時轉讓,價格卻每股相差一塊三,也耐人尋味。
除了來來往往的,容大合眾還有一個“不離不棄”的股東。2021年4月,光云科技以600萬元認購公司33.33萬股股份,增資價格為18元/股,對應公司估值為5.46億元。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光云科技持有容大合眾1.07%的股權。
但在招股書中,光云科技也出現在了容大合眾的前五大客戶名單中。在報告期內。光云科技連續三年位列公司前五大客戶,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604.8萬元、1408.6萬元、2986.8萬元,占公司總銷售額的比例分別為4.2%、3.6%、8.6%。
但在申報稿中披露公司關聯交易時,容大合眾并沒有將上述交易歸為關聯交易。
分紅趕超利潤 身陷“套現”疑云
綜合招股書的各項數據判斷,容大合眾并不是高枕無憂的狀態,但又確實做出了一些“夜夜笙歌”的事情。
在報告期內,容大合眾可以說是“債臺高筑”,其銀行借款分別為5766.1萬元、1.1億元及8676.1萬元,平均利率為3.67%、3.57%及3.20%,報告期各期銀行借款貸款產生的財務成本分別為110萬元、200萬元及230萬元。
截至2024年3月末,公司仍有銀行借款合計1.05億元。其中,1年以內到期的有4899萬元,1-2年內的有772萬元,剩余4854.9萬元為2-3年內到期。而截至報告期各期末,容大合眾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為1599.5萬元、2342.7萬元及1514.1萬元,同期其資產負債率分別為38.9%、63.2%及47.5%。
前方吃緊,后方卻很“大方”。據貝多財經了解,容大合眾已經連續四年分紅。報告期內,容大合眾已向股東宣派股息120萬、500萬、3500萬,其中,其中,2023年分紅金額超出當年凈利潤2760.3萬元。結合持股比來看,大部分分紅都進入了許氏兄弟的口袋。
除了大肆分紅,在遞表前夕,許氏兄弟還變相從公司減持套現了3000多萬元。招股書顯示,容大合眾曾向廈門容信及許開明作出多項短期貸款,截至2023年末,廈門容信向公司貸款余額為3249.2萬元。該貸款無抵押,按年利率2%-4.35%計息,還款期為1年內。
2024年3月,公司向廈門容信贖回366.7萬股股份,占比總股本4.58%,這筆股權價值3248.96萬元,正好與廈門容信向公司所借貸款相抵,這相當于,遞表前許氏兄弟二人把其所持公司4.58%股權換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3248.96萬元人民幣、贖回股權后,公司對該部分股權進行注銷,公司注冊資本由8000萬元減少至7633.3萬元。
對于此類行為,前不久發布的“國九條”指出,將嚴格上市公司持續監管。其中強調,加強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監管,全面完善減持規則體系,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
同時,證監會于今年3月15日公布的《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也明確,嚴密關注擬上市企業是否存在上市前突擊“清倉式”分紅等情形,嚴防嚴查,并實行負面清單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