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搜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宜搜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計劃在香港主板上市,中銀國際為其獨家保薦人。
值得注意的是,宜搜科技已在資本市場輾轉多年。該公司曾于2014年向紐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上市未果后于2017年3月登陸新三板,股票代碼為“870926”。2019年6月,宜搜科技從新三板摘牌。
三個月后,宜搜科技將上市目標投向科創板,于2019年9月向遞交IPO申請材料,又于2020年主動撤回。而本次遞表港交所,是宜搜科技繼2023年2月27日、9月29日兩度遞表“失效”后,又一次次向上市發起沖擊。
本次沖刺上市,宜搜科技能否如愿以償?
一、業績增勢不顯,搜索引擎輝煌不再
招股書顯示,宜搜科技成立于2005年,圍繞宜搜推薦引擎驅動網絡平臺,致力將該引擎應用于“數據與人連系”應用場景,包括數字閱讀推薦、數字營銷、網絡游戲發行及其他數字內容,并計劃發掘于其他場景應用宜搜推薦引擎的商機。
多條業務線并行的推薦體系下,宜搜科技的業績增速卻并不算顯著,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分別實現收入4.33億元、4.56億元和5.59億元,復合年增長率僅為13.61%。而早在2016年,宜搜科技的收入就已接近4億元。
不僅如此,宜搜科技的盈利能力也持續處于收窄狀態,凈利潤由2021年的5001.1萬元下滑至2022年的4444.8萬元,并進一步降至2023年的2501.1萬元,對應的凈利率亦由2021年的11.5%降至2023年的4.5%。
宜搜科技在招股書中解釋稱,凈利潤的下滑是因該公司重推網絡游戲發行業務,導致該業務下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增加。此外,2023年的利潤驟降與基金投資產生的按公平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之公平值虧損增加有關。
宜搜科技恰如其名,依靠“搜索”起家。該公司于2005年推出無線搜索引擎easou.com。彼時有媒體報道,憑借對移動搜索市場的提前布局,宜搜一度成為2010年國內最大的無線搜索引擎,市場占有率超過60%。
但在宜搜科技如今的四條業務線中,數字閱讀推薦服務成為了其收入的主要來源。報告期同期,該公司來自數字閱讀推薦服務的收入分別為2.18億元、2.45億元和2.49億元,分別占總收入的50.4%、53.6%和44.5%。
根據易觀數據,宜搜小說軟件2018年至2023年的平均月度活躍人數在中國數字閱讀市場中排名前五。其中,2023年的平均月度活躍人數約為2000萬人次,平均使用時長為112.7分鐘,就每日使用時長而言排名第四。
目前,宜搜科技已在數字閱讀平臺服務下累積了龐大的用戶基礎。該公司在招股書中透露,宜搜系列閱讀APP截至2023年末的累計注冊用戶人數達到4470萬人次,較2022年末的2600萬名增長71.92%,用戶活躍度不斷增加。
二、定位內容分銷,廣告“依賴癥”猶存
作為一個第三方數字閱讀平臺,宜搜科技并不參與數字內容的創作,僅作對第三方內容進行管理及分銷,通過并通過付費閱讀、廣告閱讀兩種服務推薦文學內容以滿足其用戶的需求。
由于沒有獨立內容支撐,宜搜科技的數字閱讀平臺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最直觀的反映,便是在月活躍人數由2021年的2390萬人次增至2023年的2600萬人次的前提下,該公司付費數字閱讀服務的各項指標均有所下滑。
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宜搜科技數字閱讀服務的月付費人數分別為6.84萬人次、4.22萬人次和2.15萬人次,短短三年時間收窄近半。此外,宜搜系列閱讀App的每月每付費用戶平均收入分別為45.2元、54.8元和42.1元,2023年亦出現了明顯回落。
而在宜搜科技的數字閱讀平臺服務中,包含廣告的數字閱讀服務的收入分別為1.86億元、2.20億元和2.29億元,分別占該服務總收入的85.25%、89.91%和92.16%。換句話說,真正為宜搜科技帶來經濟效益的是數字閱讀中投放的廣告。
此外,與數字閱讀平臺服務旗鼓相當的數字營銷服務,本質也是以廣告推廣模式獲利。宜搜科技在招股書中介紹,其提供的數字營銷服務以專有廣告平臺易推為基礎,包括信息流廣告、開屏廣告,以及移動應用商店提供搜索提升服務。
報告期同期,宜搜科技的數字營銷服務分別實現收入2.02億元、2.01億元和2.89億元,分別占總收入的46.5%、44.0%和51.7%。不難發現,在該公司的商業模式下,廣告營銷的投放效果對于業績表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宜搜科技在招股書中還屢次提到了AIGC對于其發展的重要性。在該公司看來,拓展宜搜推薦引擎的應用場景,積極探索前沿技術,并緊貼AIGC及元宇宙游戲等主流技術趨勢,是未來在基礎數據層上的主要拓展方向。
宜搜科技稱,其將利用人工智能推薦領域積累的經驗,將業務拓展至AIGC。基于在數字閱讀行業積累的經驗,該公司計劃應用人工智能創作文學作品,并將其作為邁向AIGC應用領域的第一步。
與AIGC掛鉤,是否會改變宜搜科技“不參與數字內容創作”的現狀,并進一步對其業務架構產生影響?其獨立研發能力有幾分底色,又是否會為其上市之旅增添底氣?值得市場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