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來源|貝多財經
2023年是旅游業復蘇回暖的一年,眾多城市“煙火氣”升騰。受益于行業展現出的蓬勃生機,一站式旅游在線服務商——同程旅行(HK:00780,下同“同程”)也在過去一年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根據同程旅行發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報告,該公司各項業務齊頭并進,推動收入與利潤強勢增長。但需要指出的是,深耕下沉市場的同程旅行對單一流量入口的“依存癥”嚴重,獨立獲客能力并不算可觀。
而就在財報發布不久前,“同程系”旗下的同城金融APP被“3·15晚會”曝光存在發放高利貸,變相收取“砍頭息”的行為。此外,關于同程旅行服務管理的負面聲音也一直存在,甚至一度被業內人士公開炮轟。
這不禁讓人疑惑,同程旅行這份可圈可點的答卷背后,有幾分是依靠犧牲質量和口碑換來的?
一、營利雙增,收入突破百億大關
公開信息顯示,同程旅行于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至今已披露6個完整會計年度的財務報表。2018年至2022年,該公司的收入分別為52.56億元、73.93億元、59.33億元、75.38億元和65.85億元,業績表現并不算穩定。
而在2023年,同程旅行實現營業收入118.96億元,不僅一舉突破百億大關,亦較2022年同比增長80.7%。其中四季度單季的收入為31.45億元,較2022年同期增長109.6%。
運營指標方面,同程旅行2023年的平均月付費用戶4130萬人,同比增長39.1%;年付費用戶規模亦同比增長25.2%至2.35億人次。該公司的全年交易額為2415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1227億元增長96.8%,創歷史新高。
截至2023年末,同程旅行線上平臺提供由超過780間航空公司及代理運營的超42萬條航線、近250萬家酒店及非標住宿選擇、約43萬條汽車路線、超840條渡輪線路,以及超1萬個國內旅游景點的門票服務。
2023年度,同程旅行住宿預定服務實現收入38.99億元,同比增長61.5%;交通票務服務收入為60.30億元,同比增長78.5%;包括旅游服務、廣告、商旅等在內的其他業務收入為19.67億元,較2022年的7.91億元實現翻倍增長。
同時,同程旅行的盈利能力也在持續提升,2023年凈利潤為15.66億元,2022年虧損1.64億元,實現扭虧為盈;經調整凈利潤為21.99億元,同比增長240.3%;經調整EBITDA亦由2022年的14.37億元增長117.36%至31.24億元。
同程旅行在財報中表示,中國的旅游業在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推動下,于2023年取得了非凡的復蘇勢頭。基于春節旅游高峰期間各種旅游需求的增長,該公司預計這一趨勢將于2024年得以持續。
此外,同程旅行認為旅游熱情的高漲,將推動國內旅游市場的強勁擴張。同時,在國際航班運力逐步恢復及各國放寬簽證政策的支持下,預計出境游業務于2024年將取得顯著進展。
二、投訴屢發,高度依賴流量“輸血”
業績增長,離不開騰訊系的大力扶持。
2023年10月,同程旅行與騰訊簽訂旅游資源銷售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同程旅行將向騰訊集團支付傭金,動用騰訊旗下平臺銷售其旅游資源,協議期限為3年。而在此前,同程旅行早在2018年就已簽署相關協議,又于2020年續簽。
公告顯示,同程旅行2021年和2022年支付給騰訊的傭金分別為310.50萬元和194萬元,2023年前9個月的傭金費用為522.40萬元,續簽成本明顯上升。另據財報披露,同程旅行約80%的平均月活躍用戶來自小程序。
截至目前,騰訊間接持有同程旅行約21.12%股份,是其股東之一,但維持非自營渠道產生的傭金費無疑將在一定程度上蠶食該公司的利潤。此外,過度依賴單一流量口徑,也使得同程旅行的服務自主性較被動,獨立獲客能力大打折扣。
近年來,同程旅行的銷售費用持續走高,由2020年的21.31億元增至2022年的28.01億元,銷售費用率亦由35.9%增至41.8%;2023年的銷售費用更是飆升至44.73億元,銷售費用率為37.3%。
相比之下,攜程集團(09961.HK、TCOM.US)2020年至2023年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約為24.1%、24.6%、21.2%和20.7%。在收入與利潤規模遠不及行業頭部玩家的前提下,同程旅行的銷售費用率卻顯著高于同行,且整體呈攀升態勢。
而與銷售成本上升相對的,是同程旅行居高不下的服務投訴率。在黑貓投訴平臺上,與同程旅行相關的累計投訴量超3萬條,主要集中在退款退費難、私自更改合同、胡亂扣費、客服處理態度惡劣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對同程旅行服務頗有微詞的不只是普通消費者。此前,360集團董事長周鴻祎曾于2023年國慶假期在朋友圈發文,直指同程旅行旗下企業級商旅服務品牌同程商旅為“最差勁最惡劣的服務”。
據周鴻祎描述,自己由于此前的航班推遲起飛,選擇了機票改簽,但“因為同城商旅層層官僚復雜流程,改票半小時還沒改好”,且最后并未改票成功。他還喊話稱,“各位千萬不要再用同程商旅的買票服務”。
對此,同程商旅客服回應稱,該事件中并不存在“官僚流程”,專員按照流程正常處理,但由于沒有座位,最終導致周鴻祎改簽失敗退票。同城商旅方面表示,將認真反思其服務流程和用戶體驗,努力改進服務質量和效率。
三、“旅行+借貸”,金融業務違規非初犯
一直以來,同程旅行從不掩飾自身在拓展金融業務上的野心與決心。
早在2015年11月,同程旅行就推出旗下專注旅游行業金融服務公司——同程金服,正式涉足互聯網金融領域,并稱計劃投資15億元,著眼于優化同程旅游上下游產業鏈以及同程金融生態圈打造。
基于此,同程旅行設立了信義保險經紀(北京)有限公司、蘇州螢火蟲小額貸款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螢火蟲小貸”)、天圓地方(北京)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等,以經營金融相關業務。
其中,信義保險經紀(北京)有限公司已于2020年注銷。同年,天圓地方(北京)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更名為“同程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目前,同程旅行App中的保險板塊均由該保險代理公司承擔。
不過,同程旅行早前的上市主體中——同程藝龍(2021年12月更名為同程旅行)的表內并不包含金融業務。2022年,同程旅行斥資4.5億元買入廣州旅金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旅金科技”)13.85%的股份,加碼金融業務的布局。
據了解,旅金科技全資子公司——廣州市螢火蟲小額貸款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螢火蟲小貸”)是該公司經營貸款業務的渠道,也是其“同易融”“提錢游”等各項金融產品的提供方。
天眼查App顯示,螢火蟲小貸于2016年4月成立,同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是該公司全資股東。2018年6月,旅金科技則成為螢火蟲小貸的全資股東。目前,螢火蟲小貸的注冊資本為6億元。
而根據2020年末發布的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跨省級行政區域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貸公司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50億元,且為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這也意味著,螢火蟲小貸暫未滿足要求。
回到旅金科技身上,同程旅行曾于2024年2月發布公告稱,其計劃擬以不超11.5億元,收購旅金科技股東——蘇州同程旅金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的55.14%股份。收購完成后,同程旅行將持有旅金科技68.99%的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