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的信息顯示,金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盛海洋”)及其保薦人東興證券撤銷上市申請文件。因此,上海證券交易所決定終止對該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的審核。
據貝多財經了解,金盛海洋于2023年3月30日遞交招股書,準備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本次沖刺上市,金盛海洋原計劃募資9.3億元,將用于智慧鹽田技術改造升級項目、1萬噸/年溴系列消毒產品研究開發項目、鉀鎂生產裝置智能化改造項目等。
值得一提的是,金盛海洋并未更新招股書,僅在時隔一年的節點后選擇了主動終止上市進程。不過,該公司分別于2023年10月、12月回復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第一輪問詢、第二輪問詢。
天眼查App顯示,金盛海洋成立于2004年2月,前身為無棣金盛化工有限公司,位于山東省濱州市。目前,該公司的注冊資本為1億元,法定代表人為王惠蘭,股東包括山東匯泰實業投資有限公司、匯泰實業控股有限公司等。
據此前招股書介紹,金盛海洋是一家綜合利用海水資源發展海洋化工業務的企業,主營業務為海水制鹽、提溴及利用苦鹵生產鉀鎂產品,主要產品為鹽類產品(含日曬原鹽及精制鹽)、溴素、苦鹵化工產品(含氯化鉀、硫酸鎂和氯化鎂)。
金盛海洋在招股書中稱,依托豐富的海水及灘涂資源,該公司構建了“初級鹵水出租養殖、中級鹵水及苦鹵提溴、飽和鹵水制鹽、苦鹵提取鉀鎂”的全鏈條綜合經濟模式,并根據生產需求建設自備熱電廠,實現了水-電-熱-鹽及苦鹵化工的產業生態。
目前,金盛海洋的鹽類產品生產能力已達152.72萬噸/年(其中日曬原鹽產能達146.72萬噸/年、精制鹽產能達6萬噸/年)、溴素產品生產能力達0.7萬噸/年、氯化鉀生產能力達0.6萬噸/年、硫酸鎂生產能力達2萬噸/年、氯化鎂生產能力達8萬噸/年。
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年前三季度,金盛海洋的營收分別為4.01億元、3.59億元、4.71億元和5.00億元,凈利潤分別為6925.62萬元、4118.96萬元、1.22億元和2.03億元,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7568.05萬元、3486.28萬元、1.24億元和1.64億元。
招股書顯示,金盛海洋的主要收入來自鹽類產品、溴素、苦鹵化工產品等,其中鹽類產品和溴素為該公司主要產品,報告期內,鹽類產品、溴素產品營業收入合計占該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81.73%、82.06%、89.94%和89.96%。
貝多財經發現,鹽類產品為金盛海洋的最大收入貢獻者。報告期內,該公司來自鹽類產品的收入分別為2.19億元、1.87億元、2.18億元和2.12億元,占其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1.37%、60.78%、51.58%和52.38%。
本次上市前,金盛海洋的控股股東為匯泰實業。據招股書披露,匯泰實業直接持有該公司99%的股份,并通過其全資子公司間接持有金盛海洋1%的股份。據此,匯泰實業合計持有100%的股份。
其中,張大騰持有匯泰實業51.00%股權,張小飛持有匯泰實業37.84%股權,張大騰、張小飛合計持有匯泰實業88.84%股權,張大騰與張小飛為兄弟關系。2022年11月27日,張大騰、張小飛簽署《一致行動協議》,張大騰和張小飛為該公司實際控制人。
目前,李明春為金盛海洋董事長,張大騰為該公司副董事長、常務副總經理和董事會秘書,張小飛為董事,王惠蘭為副董事長兼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