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循環經濟的發展,各大商圈常見的“愛回收”成了不少年輕人“回血”的好去處。
2024年植樹節當天,愛回收母公司、二手消費電子產品交易和服務平臺萬物新生集團(以下簡稱萬物新生)發布了2023財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業績報告,騰飛的數據更是驗證了其已經成為不少用戶“回血”業務的首選。
四季度營收創新高 年收入近130億
財報顯示,在2023年四季度,萬物新生集團營收達到史無前例的38.7億元,同比增長29.9%,non-GAAP經營利潤8158萬元,non-GAAP凈利潤9102萬元。2023年全年總收入則達到129.7億元,同比增長31.4%,non-GAAP經營利潤超2.5億元,non-GAAP凈利潤2.3億元。據了解,萬物新生已經連續兩年在non-GAAP層面實現盈利,且與2022年相比翻了數倍。
公開信息顯示,萬物新生成立于2011年,定位為“互聯網+環保”類型的循環經濟企業,秉承“讓閑置不用,都物盡其用”的使命。旗下4大業務線包含:愛回收、拍機堂、拍拍、海外業務AHS Device,其中“愛回收”憑借線下業務的拓展成為大眾最熟悉的企業形象,在財報數據中也為萬物新生貢獻了大部分營收與利潤。
從2023年四季度的營收構成來看,萬物新生的1P(自營)產品銷售收入達到35.2億元,同比增長31%,3P(平臺)服務收入為3.5億元,同比增長19.7%,服務收費率提升至5.36%。在全年收入中1P業務收入為116.6億元,同比增長34.4%,3P業務收入為13.1億元,同比增長9.6%,全年服務收費率同比提升92個基點至5.39%。
深耕“二手市場” 讓萬物都得新生
針對這一次發布的財報,不少業內人士都聲稱并不意外。國內3C市場進入成熟期后,必會迎來二手市場的高度活躍,對于萬物新生這樣的行業頭部而言,也必將迎來業績騰飛。但誠然,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萬物新生的線下門店遍及全國268座城市,門店總數達1819家,通過線下門店和線上平臺結合的方式,對優質商圈和社區的回收服務覆蓋持續發力,逛街能回收,下樓能回收,讓用戶真正隨時隨地都能“回血”。
在財報中,萬物新生也披露了一些有關發展戰略的成果。
首先,其實施的多品類戰略迎來豐收小高潮,截至2023年末,其多品類業務已在全國252家門店鋪開,除了3C,箱包、腕表、黃金、名酒、鞋服等品類也可以在門店進行回收。據介紹,其2023年全年多品類回收GMV(商品交易總額)超10億元,全平臺二手商品交易量達3230萬臺。從二手電子消費向多品類二手消費的擴容,滿足用戶多樣化回收需求,是提升閑置商品二次流通的核心和關鍵。
其次是此前提出的“合規翻新”戰略,據貝多財經了解,在此戰略指導下的業務ESG價值極高,完全契合目前政策的鼓勵方向。而在2023年,萬物新生全年自營翻新業務收入達8.1億元,占主營回收收入的9.4%,顯然與其“合規翻新”戰略的快速推進密不可分。在2023年第四季度,萬物新生合規翻新業績環比提升41.5%,似乎已經探索出一條實現更完整價值鏈和更大增值利潤空間的道路。
天時地利人和 春天的故事上演
如果足夠樂觀的話,萬物新生可以說正處于“天時地利人和”的階段。
上月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提出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拓展廢棄物循環利用方式,豐富廢棄物循環利用品類,提升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并鼓勵“互聯網+二手”模式發展。可見,政策支持下循環經濟行業的發展潛力不可小覷。
為了迎接“東風”,萬物新生也是備足了“萬事”。財報介紹,2023年萬物新生投入以Matrix3.0為代表的自動化質檢系統,將全年由于質檢失誤導致的損失降低19%。結合大數據算法,自營大小倉收發貨方案優化,全年non-GAAP履約費用率同比降低2.4個百分點至8.5%。
同時,萬物新生二手供應鏈能力也持續提升,2023年四季度,其業務之一的拍機堂平臺收入同比增長14.9%,注冊商家數達到59.6萬,較2022年增長46.2%,收費率同比提升69個基點至6.02%。全年拍機堂整體收費率達到6.17%,同比提升189個基點。
而這些都不是萬物新生的終點,財報也披露了其進一步的野心。截至2023年末,萬物新生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資金、短期投資及第三方支付平臺賬戶余額總計28.5億元。盡管財報沒有提起有關這筆錢的規劃,但可以說是“后顧無憂”。
此外,在財報中,萬物新生與兩位“盟友”的合作也成效顯著。早在2023年第二季度,萬物新生就與蘋果達成合作,成為蘋果在中國內地的第二家“以舊換新”服務商,在2023年四季度,蘋果官方回收業務為愛回收貢獻了3億元收入。
至于另一位盟友京東,基于多年的緊密合作,雙方早已共同搭建一站式以舊換新,方便用戶購買產品時選擇換新方案和舊機驗機估價,在2023年,全年京東以舊換新業務同比增長100%。
這樣看來,恰逢植樹節發布的財報,也許是萬物新生在宣告“春天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