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新年將至,無論是線下各大商超還是線上電商平臺,皆為年終大促而“忙的不亦樂乎”,尤其是近期發生的京東采銷人員在直播間向拼多多喊話,“懇請拼多多停止屏蔽,懇請拼多多直接比價”,更是將年底這場樸實無華的商戰推至高潮。
1月17日下午,在京東家電家居年貨節開門紅的采銷直播過程中,有不少用戶質疑售賣的部分產品比拼多多價格高,京東采銷人員立即向用戶解釋,“不是我不比價,而是看不到拼多多的商品價格”。工作人員還進一步表示,因為京東總部的IP地址被拼多多屏蔽,導致京東采銷和其他員工暫時無法查看拼多多“百億補貼”頻道多個板塊的商品價格進行實時比價。
于是,這才有了剛剛開篇提及到的雙方火藥味十足“掐架”態勢。但事實上,這也并非京東采銷第一次對競爭對手喊話,此前已多次不厭其煩的利用“喊話”方式,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流量。
在2023年“雙11”大促期間,京東采銷人員在朋友圈公開喊話李佳琦,質疑李佳琦直播間的最低價名不符實,并存在“底價協議”和“二選一”行為。喊完話后,京東就立馬上線了專門的直播間,與李佳琦直播間進行價格對標。
而到2023年年末,京東又公布了采銷人員漲薪的好消息,對采銷人員喊話,召喚已經離職的采銷老員工重回京東,也向市場傳達出京東重視采銷的信號。
透過現象看本質,京東一系列喊話動作的背后看似是放大聲量吸引用戶,實則顯露出的是對回歸電商低價競爭下的濃濃焦慮之情。
一、一手托舉兩端,京東低價回歸本源
時間往回看,京東早在2022年11月末之時就曾于內部經營管理培訓會上釋放出重拾低價策略的訊號。彼時劉強東更是在會上直言,“低價是我們過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礎性武器”。
可見,低價對于京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為了深入推進低價戰略,京東實現兩手抓。
一方面,通過線上推出一系列活動對戰略進行落地。比如,去年3月,京東跟進拼多多、淘寶的步伐,上線了百億補貼頻道,不僅將其作為專門頻道在App設置一級入口,而且在品類方面也更加豐富,優惠方式也更加簡單明了。
緊接著5個月后,京東又再次放出低價新招,京東自營業務PLUS會員全年無限免郵,普通用戶免郵門檻從99元下調至59元。與此同時,京東還一并推出了一鍵保價、買貴雙倍賠等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更為便捷的低價體驗。
另一方面,則繼續加大對直播業務投入,將低價好物通過線上直播方式更進一步普及用戶心智。目前京東相繼與快手、抖音、視頻號達成合作,以借助外部流量推動京東直播的發展。同時,京東還推出了多項優惠政策,推動商家開展直播業務。
但是,客觀公允而言,京東以上策略打法仍需要付出很多試錯成本,或者說是需要靠時間打磨的。
首先,從市場反饋來看,有不少用戶在購買商品后,卻發現參與“百億補貼”的產品不能價保,而且京東“百億補貼”的商品有時不是最低價,卻也不能參與價保,這讓用戶很不滿意,認為京東的低價不夠實在,缺少誠意。
甚至就連一位京東內部員工也發現了這樣的問題,并在公司內網發布長文寫到,促銷機制太復雜、大促能動性較差、低價戰略落實也不夠全面等問題。
其次,眾所周知,京東零售收入的大頭是商品收入,主要靠京東自營來貢獻絕對增量。但不同于拼多多和淘天運營模式,這讓其低價策略實施起來難度更大,低價盤子也很難大面積落地鋪開。以此次京東大肆招募第三方商家為例,如今在低價策略下拉入的大量商家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難辨真假,與京東一直以來高服務高品質的形象有很大反差。
最后,在實施低價策略的重要傳播媒介直播帶貨方面上,京東表現也并不突出,遠不如其他平臺“出圈”。比如,淘系有李佳琦為代表的頭部主播,抖音有“瘋狂小楊哥”,快手有“辛巴”家族,B站也在推動旗下百萬粉絲的UP主進行直播帶貨,眾多明星也在各大平臺進行直播帶貨的嘗試。
而京東則因缺少頭部主播少了些存在感。國盛證券曾發布研報稱,MCN機構在2021年選擇京東的只有4%,遠低于占比96%的抖音和35%的淘寶直播。
二、低價背后的壓力傳導至業績端,經營成色不足
種種舉措都在表明,低價這條路,京東打算繼續踐行下去,也體現出其要走出一個具有自身特色,也有構建起對標競爭對手商業模式的強大決心。
當然,這一切改變的前提在于一定要能提振業績,但從京東目前經營情況來看,近些年表現的也并不盡人意。
從其歷年財報數據中不難發現,2016年算是一個時間節點,在此之前,京東營收大多數時間都保持著持續大增趨勢,但從當年之后,京東的收入同比增速開始降至50%以下。
2017年-2022年,京東的營收增速像坐上“過山車”極不穩定且整體呈現下降趨勢,當期分別為40.28%、27.51%、24.86%、29.28%、27.59%及9.95%。
而進入到2023年,不管從收入規模上看,還是從收入增速看,京東下行頹勢尤為明顯,甚至還不如之前。在京東低價策略執行半年后的2023年上半年時間里,其零售業務收入為4656.38億元,同比增速僅為1.4%,環比增速則下降了1.1%。也就是說,京東低價策略執行這半年,成效并不及預期。
再看最近的2023年第三季度,京東實現營收2477億元,同比增長夠不著2%,其中,京東零售該季度貢獻了2120.6億元的營收,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幾乎陷入了停滯。
同樣在這個季度,京東旗下引以為傲的“王牌”—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商品,貢獻的收入與2022年同期相比也沒有明顯的提升,僅為1193.2億元。不僅如此,京東的日用百貨商品收入也出現了罕見下滑,同比2022年同期的777.4億元下降2.3%至759.9億元。
作為對比,另外兩大電商巨頭,拼多多和阿里交出的業績成色也已蓋過京東。去年第三季度,拼多多取得的688.4億元營收不僅超出市場預期100多億,同比增速甚至高達94%。雖然阿里當季實現的營收為2247.9億元,同比僅增長9%,但也高于京東一個臺階,而且更重要的是,作為旗下實力擔當的淘天集團,同期也取得了營收976.5億元,同比增速為4%的較好成績。
經營業績不如對手亮眼的同時,二級市場投資者也在用實際行動對京東股價投了下行票。要知道,京東登陸資本市場較早,也已形成美股+港股雙重布局,且市值一度領先拼多多。但時移世易,如今更多投資者似乎對拼多多和阿里更情有獨鐘。
截至美東時間1月30日收盤,阿里的美股市值為1841.83億美元,拼多多的市值為1664.45億美元,而京東的美股市值僅為358.06億美元。據此計算,阿里的市值是京東的5倍,拼多多市值也是京東的約4.6倍。
一面是急需找到低價模式的平衡點,一面是刻不容緩的扭轉當前業績和股價下行頹勢,這樣的兩方激烈碰撞下使得京東進退維谷。故而言之,京東的重拾低價大旗,與其說是為應對激烈市場競爭下的順勢而為,不如說是再一次尋求自我蛻變的孤注一擲。
在電商大戰硝煙彌漫的當下,京東或許更應該再“慢一點”,探尋更適合自身發展的突圍之路和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