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多客
來源|貝多財經
繼今年3月,阿里巴巴啟動“1+6+N”組織變革后,市場所關注的焦點無外乎都集中在其成效如何,以及各業務集團有何新的壓力或活力,要知道每一次組織架構的調整都意味著一場新的戰役已經打響。
五個月過去了,面對市場各種不同聲音,阿里巴巴在8月10日發布了2024財年一季度財報(即2023年6月30日止季度,對應自然年2023年第二季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適時的觀察窗口。
2024財年第一季度,阿里巴巴實現收入2341.56億元,同比增14%;經營利潤為424.9億元,同比增長70%;經調整EBITA同比增長32%至453.71億元;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343.32億元,同比增長51%。
不難看出,阿里巴巴在本財季交出了一份可圈可點的答卷,營收和凈利均實現大幅增長,尤其在如今經濟還未走出下行周期的困頓下,阿里巴巴的業績增長值得稱贊。
那么,問題也隨之而來,如將各業務集團拆分來看,其表現會如何?又有哪些新變化值得我們探討的呢?
一、開花結果,各業務業績均超預期
先來看,阿里增長的基石基本盤業務:淘天集團。該業務包含了淘寶、天貓、閑魚、1688等平臺。
這幾年來自外部競爭壓力我們也能感知到,京東、拼多多、抖音電商等同行的強勢發力,讓本在內部管理動蕩調整的淘寶和天貓非常難受。
而隨著組織變革的持續推進和落地,以及消費市場復蘇,淘天集團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久違的兩位數增長。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淘天集團實現收入1149.5 億元,同比增長12%,占阿里總營收比重近半壁江山,高達49.1%;經調整EBITA為493.19億元,同比增長9%。
其中,最重要的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長10%至797億元,這主要得益于付費商家的數量增長。要知道上一季度,其客戶管理收入僅為602.7億元,同比下跌5%。這也意味著,該季度淘天集團持續輸出強化對中小商家的吸引力一系列改革措施效益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已經許久沒有公布用戶活躍數的阿里在本季財報透露,截至2023年6月30日之前一個月,淘寶App平均日活躍用戶數(DAU)同比增6.5%,用戶增速在逐步遞增。
對于該季度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阿里在電話會上表示,一是受宏觀經濟的影響,消費慢慢復蘇,線上零售的滲透率也在穩步的提升;二是實施了價格力戰略,并構建平臺提供好貨好價的能力,帶來了更多有性價比的商品,吸引了客戶。
再來看,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出海業務。主要包含國際零售和國際批發兩部分業務,Lazada、速賣通、Trendyol、Alibaba.com等平臺均歸屬于該集團。
從業務增速來看,蔣凡掌舵的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是六大集團里增速最快的,該季度實現收入221億元,同比增長高達41%;同期經調整EBITA雖虧損4.2億元,但較上年同期的13.8億元顯然已大幅收窄。
在業績電話會中,阿里巴巴集團高層給予了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很高的厚望,認為“勢頭可以延續下去”。
最后,本地生活集團、菜鳥集團、大文娛集團都實現了超30%的收入同比增長。其中,包含了“到家”業務餓了么和“到目的地”業務高德的本地生活集團實現營收145億元,主要得益于餓了么GMV的強勁增長。
而菜鳥集團主要受國際物流履約解決方案服務和國內消費者物流服務收入增長的推動,該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31.64億元,同比增長34%;同期,經調整EBITA為8.77億元,實現了同比扭虧為盈。
包含優酷、大麥網和阿里影業三大業務板塊的大文娛集團,則受益于線上娛樂業務的增長和線下娛樂業務的強勢復蘇,該季度實現營收53.81億元,同比大增36%,經調整EBITA為6300萬元,較去年二季度凈虧損9.07億大幅扭虧為盈,這也是大文娛集團近年來首次實現季度盈利,在需求復蘇下的增長勢頭依然強勁。
二、打通各業務任督二脈,阿里云引矚目
在此次財報當中,有一個值得關切的地方,那就是多個板塊都提到的人工智能對于效率的提升。
而要真正實現各大業務板塊實現數字化大模型互聯互通,就是要高度依賴于阿里云為業務核心的云智能集團。財報顯示,云智能集團本財季收入251.23億元,同?增?4%,重回增長軌道;經調整EBITA利潤增長106%至3.87億元。
其中,備受業界關注的無疑是被獨立拆分預計未來12個月內上市的阿里云表現。畢竟,阿里云所處云計算賽道的確稱得上技術壁壘很高的高新技術行業,而且近年來,阿里云的營收逐年上升。
拉長周期來看,2023財年阿里云實現總收入772.03億元,經調整EBITA利潤為14.22億元,同比增長24%,已連續兩年實現盈利,是目前國內唯一實現穩定盈利的云計算公司。
不僅如此,今年4月,通義千問的發布更是讓阿里云AI算力大模型技術成為阿里新增量機會。近期在C端市場反響熱烈的AIGC產品“妙鴨相機”,也使得市場對阿里云算力需求暴增了數百倍。
可見,利用模型發展新一代AI應用,為客戶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的基礎設施,從而依靠AI變現,無疑是一片廣袤無垠的新藍海。
然而,要想在充滿新增量市場中先發制人并非易事,愈發內卷的行業環境和如何打通產業融合的壁壘,是目前阿里云亟待突破的難點。
不可否認,前些年的云計算市場敞口持續向上,阿里云、京東云、騰訊云、金山云等企業各取所長互相搶奪市場,誰也奈何不了誰。
但是,這兩年情況不一樣了,隨著國內三大通信巨頭電信、聯通、移動,以及手機巨頭華為的紛紛下場,讓整個云計算市場更加內卷。尤其在出海之路上,阿里云的競爭對手還包括亞馬遜AWS、微軟Azure、IBM、谷歌云等諸多巨頭。
這讓背腹受敵的阿里云備受煎熬,所能做的就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
三、突圍關鍵期,阿里云勝算幾何?
正所謂“落后就要挨打”,阿里云當然也不會錯過任何反超對手的機會,于是開啟了一系列變革。
在戰略上,率先開打價格戰。4月26日,阿里云宣布啟動“史上最大規模降價”,其中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50%,存儲產品最高降價50%。此后,阿里云再次宣布免費試用產品增加至80多款,其中包括云原生、AI、安全等多個品類。
而后的一段時間,競爭對手們也毫不示弱,紛紛加入降價隊列。僅在5月份,就有騰訊云和京東云開啟降價政策,京東云更是實行“全網大比價”活動,承諾官網列表價按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廠商最低價結算,實際成交價比上述廠商最低成交價再低10%。
當然,電信運營商們也不甘落后。移動云宣布將對多款云產品降價;天翼云則打出核心產品讓利90%低至1折的宣傳口號。
其實不難發現,從今年上半年開始,阿里云率先將核心產品降價的目的,就是想將高端產品前期積累起來的溢價空間作為籌碼打出,以價格優勢迅速芒刺市場主流產品的后背,以期換得銷量提升,同時穩住自身份額。
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價格戰弊端尤為明顯,一方面價格逐漸探底下,用戶很難用低價買到質量過硬的產品,而且價格戰會降低品牌毛利率縮降利潤空間。另一方面,在阿里云降價帶動下,整個行業面臨大規模擊穿價格底線的困境,會對行業高質量、可持續和創新技術的迭代升級產生不利影響。
如果說率先打響價格戰是阿里云面對激烈市場競爭下的不得已而為之,那么,如何打通產業融合則是阿里云必須要解決的難題。
事實上,在如今AI技術不斷推陳出新之前,云計算業務一直在探索與產業的融合,特別是像大數據存儲、視頻語音數據識別這類數據型云計算技術,普遍采用小模型來解決一些行業中的問題。
雖然這些技術在一些產業上都有落地,但覆蓋廣度和深度還遠不夠。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小模型只能解決某一個單點問題。
比如,誤刪、黑客攻擊、操作失誤等都是B端用戶在使用云計算數據庫業務時所遇到的痛點,若要識別這三種行為,則需要對這三個場景進行三次訓練,由于不具備通用性,小模型的應用范圍被限定在一個很小的空間內,同時一起解決掉這些場景問題的落地成本也居高不下。
如今大模型的提出,給云計算業務提供了解決機會,其方式就是用更快的速度融入到更廣闊的產業土壤之中。
也正是基于此,阿里云成立了開源平臺魔搭社區,目前已集聚了超1000多款AI模型和200多萬AI開發者,模型累計下載超過4500萬次,并與清華、北大、浙大等20多所高校展開學術合作,有50萬開發者來自高校。旨在通過開源共享模式,讓開發者利用阿里云的AI計算能力來訓練和實驗模型,從而為在未來相關場景中打破多場景難以融合壁壘未雨綢繆。
當然,這個壁壘也是其他各巨頭所面臨的難點,但從整個市場趨勢和各家發力方向來看,產業融合已是行業唯一共識。
因此,如何在這點上實現重大突破,也是阿里云未來高度賦能旗下各大業務數字化大模型轉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