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信音電子(中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信音電子”,SZ:301329)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本次上市,信音電子的發行價為21.00元/股,發行數量為為4300萬股,募資總額約為9.03億元,募資凈額約為8.23億元。
上市首日,信音電子的開盤價為31.00元/股,較IPO發行價上漲47.62%,盤中一度漲至32.00元/股。截至收盤,信音電子的股價報收28.51元/股,較發行價上漲35.76%,總市值約為48.52億元。
天眼查信息顯示,信音電子成立于2001年11月,前身為信音電子(蘇州)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的注冊資本約為1.27億元,法定代表人為楊政綱,主要股東包括信音(香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富拉凱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等。
此前,信音電子曾在新三板掛牌,代碼為“831741”,后在2021年1月22日摘牌。據招股書介紹,信音電子的主營業務為連接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中,連接器產品主要應用于筆記本電腦、消費電子和汽車等領域。
信音電子在招股書中表示,其為全球知名的筆記本電腦連接器制造廠商。據介紹,信音電子是惠普、聯想、華碩、宏基等電腦品牌的合格供應商,并與廣達、仁寶、英業達、緯創、和碩、鴻海、聯寶等代工廠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
根據Bishop & Associates的統計,2020年移動計算機市場的連接器銷售收入為17.9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24億元。其中,信音電子2020年筆記本電腦類連接器的銷售額為4.66億元,占移動計算機連接器市場的份額約為3.76%。
招股書顯示,信音電子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營收分別為8.68億元、9.51億元和8.7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08億元、1.04億元和9643.56萬元,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8941.28萬元、9395.30萬元和1.11億元。
不難看出,信音電子2022年的收入較2021年度有所下滑。信音電子在招股書中解釋稱,主要原因為受芯片短缺、終端需求下降以及部分品牌廠商出貨策略影響,全球及中國筆記本出貨量增長放緩,以及2021年度基數較高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信音電子的收入主要來自境外。報告期內,該公司外銷的金額分別為7.20億元、7.94億元和6.98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5.10%、85.00%和81.61%,該部分貨款結算主要采用美元計價。
貝多財經了解到,信音電子的收入主要來自連接器產品,其中應用于筆記本電腦的連接器貢獻占比約為五成至六成。報告期內,信音電子的筆記本電腦連接器收入分別為4.66億元、5.44億元和4.44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5.06%、58.19%和51.90%。
而按銷售模式來看,信音電子的主營業務采用直銷為主,經銷為輔的銷售模式。報告期內,信音電子基于直銷模式的收入分別為7.69億元、8.37億元和7.51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0.86%、89.66%和87.85%。
信音電子在招股書中提示風險時稱,短期內筆記本、消費電子等終端需求下降形勢仍在持續,若其主要下游客戶出貨量持續下滑,該公司將面臨直接客戶訂單減少或流失的風險。若2023年匯率發生不利變動,其2023年仍存在收入、凈利潤同比下滑的風險。
而根據DIGITIMES Research最新預計,2023年筆記本電腦需求仍將面臨不利因素,筆記本電腦出貨量較2022年仍將減少4.2%。受此影響,信音電子2023年筆記本電腦連接器收入也面臨繼續下滑的風險。
另據招股書披露,信音電子2023年第一季度的營收為1.85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24億元下降17.54%;歸母凈利潤為1812.48萬元,較上年同期的2292.31萬元下降20.93%;扣非凈利潤1697.98萬元,較2022年同期的1889.42萬元下降10.13%。
同時,信音電子預計其2023年上半年的營收約為4.30億元,較2022年同期下降2.64%;歸母凈利潤4512.38萬元,較2022年同期下降8.66%;扣非后凈利潤4603.5萬元,較2022年同期下降17.91%。
本次上市前,信音電子的最終控股股東為臺灣信音,間接持有該公司81.89%的股份。本次發行后,臺灣信音間接持有該公司61.20%的股份,仍處于絕對控股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