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和6月1日盤中,中國飛鶴(HK:06186)的股價一度跌至4.51港元/股,系2023年至今的新低。截至6月1日收盤,中國飛鶴的股價報收4.54港元/股,創年內股價新低,總市值約為411.69億港元。
而在2021年初,中國飛鶴的股價曾一度上漲至23.66港元/股。另據貝多財經了解,中國飛鶴曾在2023年1月16日盤中最高報8.29港元/股,總市值約為751.74億港元。按此計算,中國飛鶴的股價累計下跌約45%,總市值相對減少約340億港元。
在此背后,與中國飛鶴的業績不振不無關系。2022年度,中國飛鶴的營業收入(收益)為213.11億元,同比下降6.4%;凈利潤為49.48億元,同比下降28.4%。特別說明的是,這是中國飛鶴自2019年上市以來首次“雙降”。
中國飛鶴在財報中歸因于三個因素,一是出生率下降;二是,該公司2022年實施了“新鮮”戰略,進一步降低星飛帆等產品的渠道庫存、保持貨架產品較高新鮮度,并且對分銷渠道之整體庫存水平實行更嚴格的控制;第三,行業競爭不斷加劇。
另外,中國飛鶴的毛利率也有所下滑。2022年,中國飛鶴的毛利率為65.5%,2021年同期為70.3%,相對減少12.9個百分點。而在2019年、2020年,中國飛鶴的毛利率則分別為70.0%和72.5%。
這意味著,中國飛鶴的毛利率已經連續兩年走低。實際上,毛利率是反映公司業績變動最直接的一個財務指標,體現了公司盈利能力。而如果毛利率發生較大波動,將會對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產生重大影響。
按營收結構來看,中國飛鶴的收入主要分為分為嬰幼兒配方奶粉、其他乳制品和營養補充品三類,其中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占比超過九成。2022年,中國飛鶴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收入為199.32億元,較2021年的215.15億元下降7.4%,占比由94.4%降至2022年的93.5%。
正是如此,才導致了中國飛鶴2022年的整體營收下滑。另外,中國飛鶴2022年的營養補充品營收約為2.25億元,較2021年的2.28億元下降16.6%。不過,中國飛鶴來自其他乳制品則由2021年的9.91億元增至2022年的11.53億元,同比增長16.4%。
與之對應的是,中國飛鶴的各項業務毛利率均有所下滑。2022年,中國飛鶴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同比下降3.6個百分點至68.8%,其他乳制品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至12.4%,營養補充品同比下降9.1個百分點至41.9%。
縱觀整個行業來看,中國飛鶴的業績也算不上優秀。按營收計算,伊利、蒙牛、光明乳業分別排在前三位,而中國飛鶴為第四。其中,伊利、蒙牛、光明乳業2022年的營收增長率分別約為11.4%、5.1%和-3.4%,中國飛鶴則為-6.4%。
作為國產奶粉“一哥”,中國飛鶴的奶粉業收入也在2022年被伊利超越。據伊利股份(SH:600887)2022年財報披露,該公司奶粉收入(奶粉及奶制品業務收入)為262.60億元,同比增長62.01%。
同期,中國飛鶴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收入則為199.32億元。相比之下,蒙牛乳業(HK:02319)2022年的奶粉收入為38.62億元,同比下降21.97%,占總收入的比例為4.2%。據介紹,蒙牛乳業的奶粉業務收入主要包括來自雅士利及貝拉米業務的收入。
截至2023年6月2日收盤,中國飛鶴的股價則報收4.82港元/股,較前一個交易日上漲6.17%,總市值約為437.09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