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意外,辣條第一股——衛龍(HK:09985)2022年的業績大幅下滑。
3月23日,衛龍發布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2022年年報,這也是衛龍于港交所上市后的首份財報。財報顯示,衛龍2022年的營收約為46.32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48.00億元下降3.5%;其中中國地區的收入為45.67億元,同比下降4.5%。
2022年度,衛龍的毛利為19.60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17.93億元上漲9.3%;年內利潤(凈利潤)為1.51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10.77億元下降81.7%;經調整凈利潤為9.13億元,同比增加0.6%。
對于利潤大幅下滑,衛龍方面解釋稱,主要是由于與首次公開發售前投資有關的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而據貝多財經了解,衛龍曾在其此前招股書中稱,“我們于2022年的年內利潤預計將大幅下降”。
特別說明的是,衛龍的收入增速也在2022年首次由正轉負。招股書顯示,衛龍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3.85億元、41.20億元和48.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9.1%。
對比來看,衛龍2020年的收入較2019年增長21.73%,2021年則同比增長16.5%,營收增長率持續下滑。而在2022年,衛龍的收入則同比下滑3.5%。同期,衛龍的凈利潤增速由2019年的39.0%,分別降至2020年的24.4%和2021年的1.0%,2022年則為驟降81.7%。
衛龍董事會主席(即董事長)劉衛平在財報中表示,“在充滿挑戰的宏觀經濟環境中,本集團堅定戰略方向,積極推進品牌、產品、渠道、供應鏈、人才、數字化等方面的升級,整體的業務運營及財務業績保持相對穩定”。
就產品類型來看,衛龍來自調味面制品(俗稱辣條)收入有所下滑,即由2021年的29.18億元減少至2022年的27.19億元,同比下降6.83%,對應的貢獻占比由2021年的60.8%降至2021年的58.7%。
其中,經典包裝產品的收入降幅更為明顯,即由2021年的13.25億元減少至2022年的11.53億元,同比下降13.02%,占比由2021年的27.6%下降至2022年的24.6%;精裝產品的貢獻占比,由2021年的33.2%微升至2022年的33.8%。
相比之下,衛龍的蔬菜制品、豆制品及其他產品的收入則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增長。2022年,衛龍來自蔬菜制品的收入約為16.93億元,同比微增1.8%;豆制品及其他產品收入2.20億元,同比微增1.0%。
貝多財經發現,衛龍2022年的各項開支呈增長態勢,其中經銷及銷售費用約為6.33億元,而2021年同期為約為5.21億元;管理費用約為4.82億元,而2021年同期約為3.59億元。但衛龍的毛利率則有所優化,即由2021年的37.4%提升至2022年的42.3%。
值得一提的是,衛龍的產能利用率持續下滑。財報顯示,衛龍2022年的產能利用率為59.2%,而2021年則為70.7%,相對下降11.2個百分點。衛龍在財報中解釋稱,主要是因為價格調整策略的實施帶來的銷量暫時性的影響。
早前招股書顯示,衛龍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設計產能分別為22.63萬噸、28.68萬噸和34.67萬噸,實際產量分別為19.59萬噸、21.18萬噸和24.49萬噸,產能利用率分別為86.6%、73.9%和70.7%,持續走低。
2022年,衛龍的調味面制品設計產能為24.24萬噸,而2021年則為26.13萬噸,相對減少約2萬噸。衛龍在財報中稱調味面制品的設計產能有所下降,主要是該公司主要生產設備升級以及部分產線規劃調整。
據了解,衛龍于2022年12月15日在港交所上市,發行價為10.56港元/股,募資總額約為10.18億港元,募資凈額為8.99億港元。上市首日,衛龍便跌破IPO發行價。截至2023年午盤,衛龍的股價暫報11.54港元/股,總市值約271.32億港元。
特別說明的是,衛龍的市值已經大幅縮水。公開信息顯示,衛龍于2021年上半年完成6.59億美元Pre-IPO輪融資時的估值約為93.96億美元(約合738億港元)。據此計算,衛龍的總市值相對縮水約466億港元。
在衛龍上市前的股權架構中,和和全球資本持股84.45%。其中,和和全球資本由劉衛平、劉福平兄弟二人通過The Integrity Trust間接控制95%的股權,通過The He He Trust控制5%的股權。
同時,員工持股平臺衛龍未來發展持股2.04%,CPE源峰持股4.26%,上海泓漯、高瓴均分別持股2.26%,騰訊、云鋒基金均分別持股1.23%,紅杉中國持股0.55%,Duckling Fund, L.P. 、厚生投資均分別持股0.55%,海松資本持股0.41%,CWL Management XVIII持股0.21%。
IPO后,和和全球資本持股80.99%,衛龍未來發展持股1.95%,CPE源峰持股4.09%,高瓴、上海泓漯均分別持股2.16%,騰訊、云鋒基金均分別持股1.18%,紅杉中國、Duckling Fund, L.P.、厚生投資均分別持股0.53%,海松資本持股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