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貝多財經從港交所披露易了解到,宜明昂科生物醫藥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宜明昂科”)在港交所遞交的上市申請材料已經“失效”,目前已正常無法查看或下載。
其中,招股書“失效”是港交所的正常機制,代表擬發行人的財務審計數據過期,需要補充新一期的財務數據。根據規定,擬發行人在“失效”后的3個月內補充最新財務資料,即可繼續上市流程。
據此前招股書介紹,宜明昂科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以科研為導向的生物技術公司,致力于開發新一代腫瘤免疫療法。目前,宜明昂科已建立一個由十多款靶向關鍵的先天和適應性免疫檢查點的候選藥物組成的綜合管線。
招股書顯示,宜明昂科已經實現初步商業化,仍處于虧損狀態。2020年、2021年,宜明昂科的收入分別約為119.1萬元、506.7萬元,凈虧損分別為6.61億元、7.33億元;經調整虧損凈額分別為8385.6萬元和1.83億元,其中2021年同比擴大117.67%。
據招股書披露,宜明昂科于2021年1月18日與三生國健訂立聯合藥物開發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雙方將在中國內地(不包括香港、澳門及臺灣)合作開展評估伊尼妥單抗與IMM01用于治療HER2陽性實體瘤的聯合療法的臨床研究。
根據協議,三生國健負責臨床研究方案的設計、與CRO的協調以及與臨床研究各階段相關的監管備案。三生國健就與臨床研究有關的所有重大事項擁有最終決策權,包括但不限于針對選定適應癥的該聯合療法的臨床試驗方案的編制及修改。
宜明昂科宣稱,各方將各自提供其用于臨床研究的產品。除協議規定的部分費用由該公司承擔外,在中國內地進行臨床研究產生的所有費用均由三生國健承擔。各方均對其自身的產品保留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合作臨床研究產生的任何新數據及知識產權將由雙方共同擁有。
宜明昂科在招股書中表示,該公司保留將IMM01在全球范圍內商業化的全部權利。據貝多財經了解,IMM01為宜明昂科的核心產品,是新一代CD47靶向分子,該款產品是中國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
公開信息顯示,宜明昂科已經獲得多輪融資。此前的2021年12月,宜明昂科曾宣布完成近1億美元的交叉輪融資,由陽光保險、復健成長基金、國科嘉和、榮昌創投、方正和生、建信信托、創東方等新投資人,以及禮來亞洲基金(LAV)、理成資產等原有股東共同參與。
而據宜明昂科官網介紹,其于2015年6月成立時即獲得3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此后,宜明昂科于2016年至2021年先后完成450萬美元Pre-A輪、1300萬美元A輪、650萬美元Pre-B輪、3400萬美元B輪、8900萬美元Pre-C輪以及近1億美元C輪融資。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數據和宜明昂科的招股書并不相符。招股書顯示,宜明昂科2017年2月完成人民幣300萬元Pre-A輪融資,2018年4月完成900萬元A輪融資,2020年1月完成400萬元Pre-B輪融資,2020年11月完成2.40億元B輪融資。
而在2021年4月,宜明昂科完成B+輪融資,并籌得約650萬美元;2022年1月完成C輪融資,并籌得約8750萬美元。貝多財經發現,宜明昂科在招股書中披露的融資規模和早前公開宣布的內容存在不小的差異,存在“夸大”的情形。
另據介紹,宜明昂科在2022年1月完成C輪融資后的投后估值為8.30億美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宜明昂科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人民幣6.68億元宜明昂科稱,其還于2022年1月收到的剩余部分C輪股份的投資資金人民幣1.84億元。
本次上市前,宜明昂科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首席科學官兼執行董事田文志直接持股19.71%;員工持股平臺嘉興昶咸、嘉興昶宇及Halo Investment II分別持股4.36%、4.17%和5.05%,均由田文志最終控制,其合計行使該公司約33.29%的投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