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4日,貝多財經從港交所披露易了解到,喜馬拉雅控股-W(下稱“喜馬拉雅”)的上市申請材料已經“失效”,已無法正常查看或下載。這代表著,喜馬拉雅首次沖刺港交所上市“折戟”。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喜馬拉雅上市失敗,而是可以通過更新材料繼續IPO進程。在此之前,喜馬拉雅曾于2021年4月30日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表,但在2021年9月撤回申請。
同年9月13日,喜馬拉雅在香港公開遞表,沖刺港交所主板上市,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為聯席保薦人。而此前喜馬拉雅擬赴美上市時,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美銀為聯席承銷商,調整計劃后美銀則從招股書中消失。
盈利狀況糟糕,累計虧損超過23億元
根據喜馬拉雅招股書介紹,其愿景是成為全球聲音生態的領導者及全球最佳內容創作平臺。按灼識咨詢的數據,就2021年上半年用戶移動端總收聽時長和在線音頻總收入而言,喜馬拉雅是中國最大的在線音頻平臺。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即2021年上半年),喜馬拉雅的平均總月活躍用戶達到2.62億,包括1.11億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和1.51億通過物聯網及其他開放平臺收聽喜馬拉雅音頻內容的平均月活躍用戶。
同時,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喜馬拉雅”移動端主應用程序平均月活躍用戶在中國在線音頻應用程序中排名第一。2021年第二季度,其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亦在所有中國在線音頻平臺中位列第一。
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個財政年度和2021年上半年,喜馬拉雅的營業收入分別為 14.81億元、26.98億元、40.76億元和 25.14億元,凈虧損分別為 31.42億元、19.25億元、28.82億元和 68.66億元。
在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下,喜馬拉雅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經調整后的凈虧損分別為7.56億元、7.48億元元和5.39億元;2021年上半年,喜馬拉雅經調整后的凈虧損為3.24億元,2020年同期為凈虧損3.08億元。
按收入結構來看,喜馬拉雅的收入來源于訂閱、廣告、直播,及其他創新產品及服務。其中,訂閱服務收入的貢獻占比約為五成,廣告收入的貢獻占比約在兩成至三成,直播收入則是兩成上下。
以2020年度為例,喜馬拉雅的訂閱、廣告、直播分別收入為20.07億元、10.72億元和7.18億元,占比分別為49.2%、26.3%和17.6%。
據介紹,喜馬拉雅的訂閱收入分為會員訂閱和付費點播收聽服務。貝多財經發現,會員訂閱收入逐步成為了喜馬拉雅最大的單項收入來源,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占比分別為9.8%、22.0%、30.2%。
與之對應的是,喜馬拉雅的付費用戶越來越多。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喜馬拉雅的移動端平均月活躍付費用戶分別為150萬、510萬、1010萬,付費會員分別為70萬、430萬和950萬。
不過,喜馬拉雅的盈利狀況仍不樂觀,其在過去三年半的時間里合計虧損超過23億元。
屢受資本青睞,好未來等卻提前減持
由于對“耳朵經濟”的青睞,喜馬拉雅得到了眾多資本的認可,其中包括SIG海納亞洲、摯信資本、騰訊、小米、閱文集團和證大集團等。
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在2019年403萬美元E-1輪融資,2020年12月完成5.57億美元E-2融資,2021年3月12日完成3.25億美元E-3輪融資,2021年4月12日完成2000萬美元E-4輪融資,E系列融資合計超過9億美元。
本次上市前,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CEO余建軍持股13.53%,興旺投資合計持股10.72%,Trustbridge(摯信資本)持股7.5%,騰訊通過Image Frame持股5.4%,小米、閱文集團、合鯨資本分別持股3.4%、3.1%和2.9%。
值得一提的是,喜馬拉雅曾受到P2P“撈財寶”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事件波及。其中,撈財寶運營主體上海證大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下稱“證大公司”)法定代表人戴志康曾是喜馬拉雅早期的投資人,還曾是該公司的最大股東。
根據上海警方通報,2019年8月29日,戴志康向警方自首,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被上海警方采取刑事強制措施。隨后,喜馬拉雅則對外發布聲明稱,證大公司等4家公司與喜馬拉雅已無股權關系。
公開信息顯示,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聯席CEO陳宇昕曾為上海證大集團(證大公司)投資總監。2012年,陳宇昕和余建軍共同創立了喜馬拉雅,更是拿到了戴志康的上海證大集團系投資。
據了解,戴志康曾在2018年5月的一次演講中稱,“2011年,我們投資喜馬拉雅FM,(是)我們投資孵化互聯網獨角獸,今年已經估值200億(元),明年希望能夠進入國家A股上市,正在做這樣的準備。”
除了證大公司系外,好未來旗下公司欣欣相融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曾是喜馬拉雅的股東。2019年4月,喜馬拉雅主體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欣欣相融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退出該公司股東行列,同時喜馬拉雅的注冊資本減少約人民幣86萬元。
據招股書,喜馬拉雅于2019年3月4日和上海證大(即“證大公司”)、欣欣相融等21個主體簽訂了減資協議,并回購其各自在喜馬拉雅持有的全部注冊資本,于2019年6月24日完成。
根據計算,喜馬拉雅E-3輪投資者的持股成本約為10.8美元/股。這意味著,若喜馬拉雅在港交所上市,其發行價應當不低于這一價格,否則將面臨一定的虧損。
虧損成常態,網易云等早已“腰斬”
據了解,喜馬拉雅的競爭對手們也在發力。
其中,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下稱“騰訊音樂”)在2020年4月發布集團長音頻戰略,并推出長音頻產品“酷我暢聽”,提供豐富優質的播客、有聲讀物等內容,吹響全面入場長音頻市場的號角。此外,網易云音樂、荔枝FM等也不甘示弱。
2020年 9月8日,網易云音樂宣布上線全新內容版塊“聲之劇場”,主打年輕IP改編的廣播劇與有聲書,加碼發力長音頻賽道。為此,網易云音樂在業內首創能聽能看的“聲畫同頻”模式。
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目前長音頻市場用戶規模已突破3億,并將以年均復合增長率26.5%的速度繼續增長,預計2020年長音頻市場的用戶規模將達到5.59億,銷量有望超過電子書。
據灼識咨詢的資料,2020年在線音樂年度活躍聽眾數達4.89億名,為在線音頻提供具有前景的潛在用戶基礎。2020年,在線音樂的移動端月活躍用戶達1.86億,預計2020年至2025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20.4%。
用戶增長潛力大,變現潛力亦是如此。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的收入從2016年的人民幣16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31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69.4%,并預計于2025年進一步增長至1038億元,期間復合年增長率為51.3%。
其中,訂閱是增長最快的變現模式之一。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在線音頻訂閱的收入從2016年的人民幣5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55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81.1%,并預計于2020年至2025年按59.7%的復合年增長率進一步增長。
但二級市場對這一領域似乎并不感冒。早在2020年1月,喜馬拉雅的競品——荔枝FM(NASDAQ:LIZI)就已經登陸納斯達克。據了解,荔枝的IPO發行價為11美元/ADS,此后荔枝的股價曾一度上漲至16.75美元/股。
而截至2022年3月11日,荔枝則收報1.11美元/股(ADS),相較IPO發行價累計下跌89.91%。與之相似的是,2021年12月2日在港交所上市的網易云音樂(即“云音樂”, HK:09899)也已經達到了“腰斬”的地步。
據貝多財經了解,網易云音樂的IPO發行價為205港元/股,上市首日就跌破發行價,收跌2.49%。此后,網易云音樂的股價持續走低,并在2022年3月11日再創新低,累計跌幅超過60%,市值累計蒸發270億港元。
事實上,網易云音樂也面臨著巨額虧損。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度,網易云音樂的營收分別為11.48億元、23.18億元和48.95億元,凈虧損分別為20.06億元、20.16億元和29.51億元,經調整后凈虧損分別為18.14億元、15.80億元和15.68億元。
2021年上半年,網易云音樂的凈虧損38.09億元,經調整凈虧損5.33億元。以此計算,網易云音樂在2018年至2020年的調整后虧損規模累計為49.62億元,約為喜馬拉雅同期的2.5倍。
相比之下,騰訊音樂則已經實現了持續盈利。2020年度,騰訊音樂歸屬于公司股東凈利潤為39.8億元,同比增長117.2%;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Non-IFRS)歸屬于公司股東凈利潤為49.1億元,同比增長17.6%。
此次,喜馬拉雅在港交所上市申請材料“失效”,或與市場遇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