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生鮮電商行業無比艱難,呈現多巨頭燒錢火拼,中小玩家垂死掙扎的局面。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國內生鮮電商領域,大約有4000多家入局者,其中僅有4%營收持平,88%陷入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盈利。
隨著2月15日晚間,叮咚買菜(DDL.US)發布了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業績報告,困擾許久的生鮮電商盈利問題或許已有答案。
“起家地”上海實現整體盈利
據財報顯示,叮咚買菜保持較快增長的態勢,第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長72.0%至54.8億元,2021年全年營收更是同比增長77.5%至201.2億元。
這業績真可謂一個字:絕!
喜事連連,2021年第四季度叮咚買菜不僅營收實現了高速增長,而且盈利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毫無疑問的是,叮咚買菜走在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上。
據財報數據顯示,第四季度叮咚買菜毛利率高達27.7%,同比提升了12.6個百分點、環比提升了9.5個百分點。對此,貝多財經通過梳理發現,叮咚買菜毛利率的提升離不開商品力的提升,而后者主要依賴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得益于規模優勢,生產端的利潤空間得以擴大;其次,通過不斷調整商品結構、大力發展自有品牌商品、聯手更多知名食品品牌等,帶動商品的品類結構實現顯著優化,也使高品質商品的GMV占比大幅提高;最后,此前持續投入所帶來的價值也在逐步釋放。
目前,叮咚買菜擁有叮咚王牌菜、叮咚大滿冠、拳擊蝦、保蘿工坊、良芯匠人等共計超20個自有品牌,并先后推出餐飲食材B2B平臺“叮咚小滿”、早餐店業務“叮咚早上好”。
反映在資本市場上,叮咚買菜2月17日股價報收7.2美元/股,較2月11日收盤價6.51美元/股上漲10.6%。
坦言之,虧損一直是互聯網公司需要直面的話題,前置倉賣菜也不例外。目前雖然叮咚買菜第四季度凈虧損10.96億元,仍處于虧損狀態,但虧幅比去年同期大幅收窄12%。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對此表示,“從財報數據可以看到,叮咚買菜前期整體布局已經收到較好的效果。虧損收窄離不開該公司整個服務體系、品牌化、規范化及規模化運營戰略。”
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也在財報發布后的電話會議上稱,“第四季度是公司自成立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個季度。”,此外,梁昌霖還表示,“上海是叮咚買菜進入的第一個城市,12月整體Non-GAAP凈虧損率收窄至13%以下,上海整體盈利,接著將帶動整個長三角甚至全國,在不久的將來迎來全面盈利。”
“燒錢換量”到戰略收縮,再到發力預制菜
貝多財經認為,在生鮮行業的“低毛利”、“前置倉”模式所帶來的高履約成本顯著高于其他模式的大背景下,叮咚買菜業績顯著提升受益于戰略調整。
從生鮮行業角度來看,作為中國電商行業中的后起之秀,生鮮電商發展的時間并不算長,因此增速非常快速。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5年生鮮電商行業的市場規模為497億元,同比增速高達81.1%,之后逐年放緩,但2020年規模高達4585億元,同比增速達到64%,主要基于當年遇到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動線上消費需求空前高漲,也催化了生鮮電商行業的爆發式增長。后疫情時代,在“宅經濟”的浪潮下,未來一段時間,生鮮電商行業仍將保持較高速度發展,據艾瑞咨詢預測,到2023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的規模將突破萬億。
資料來源:艾瑞咨詢
生鮮市場需求規模、復購頻率以及未來成長空間都是毋庸置疑的,但生鮮屬于低毛利產品,這屬于行業本身屬性。
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叮咚買菜擁有10個食品研發加工工廠;約60個城市分選中心和約1400個前置倉,前置倉面積達50萬平方米。由于前置倉建設需設置冷藏區及常溫區,建設維護成本高,且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人員運營及配送,每月固定支出較高。因此,若要實現前端盈利,就必須要有充足的訂單做支撐,且客單價需達到一定水平,使得毛利能夠覆蓋固定成本。
難能可貴的是,叮咚買菜履約費用占收入比例呈下降趨勢,第四季度為32.58%,較上年同期的38.04%下降了5.46個百分點,而這背后離不開核心發展路線的轉變。
“炮火猛、反應快”是梁昌霖對叮咚買菜前期發展策略的最好總結,激進的擴張不僅讓叮咚買菜的市場規模迅速攀升,也讓虧損常伴左右,當然這也是“燒錢換量”模式下的必然現象。雖然經過紐交所掛牌上市進行資本“輸血”,但股價一路震蕩下行也為叮咚買菜再次敲響警鐘,盈利問題再度提上日程。后于2021年下半年,叮咚買菜開始采取收縮戰略,三季度僅上線了一座新城市,與單月上線11座新城市的高峰相比,可謂相去甚遠,對此,梁昌霖在財務電話會議上也表示,“效率第一,適當考慮規模”。
此外,在前置倉模式盈利瓶頸的背景下,叮咚買菜也在積極拓展第二增長曲線,在產品端發力預制菜。叮咚買菜首席戰略官于樂在電話會上表示,“目前市場火熱的預制菜,最大的門檻主要是銷售渠道,也是叮咚買菜最主要的核心的競爭力。”于樂還稱,“去年第四季度叮咚買菜的預制菜GMV達9億多元。這個數字約占到當期叮咚買菜GMV的15%。作為對比,去年三季度時,叮咚買菜自有品牌占整體GMV的比例為5.8%。”而梁昌霖此前還曾稱,“預計預制菜GMV占比未來將提升至30%左右。”
2月16日,叮咚買菜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目前叮咚買菜的預制菜全國實時動態保持SKU數量在1000-1200個,并會根據不同的時點進行調整。未來會把預制菜通過事業部層面的打造來聚集公司重要的資源,形成上下游一體化進行運作。而除了線上自營渠道外,接下來也有計劃做線上其它渠道以及線下,或者To B的渠道。”
持續加大供應鏈和基礎設施投入
另一個問題赫然擺在叮咚買菜面前,那就是未來如何做才能在現有基礎上實現突圍?
事實上,叮咚買菜已經給出答案。
據財報顯示,叮咚買菜未來將繼續加大對研發的投入,尤其是在供應鏈系統、農業技術和食品研發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預計2022年將開工建設3個大規模、現代化的生鮮綜合體,以實現更高效地開發、生產與運輸商品。此外在種植、養殖端,叮咚買菜一直關注農業上游供給側改革,重視產研結合與應用,目前已擁有3家農業示范園,簽署了118家訂單種植基地,并致力于通過叮咚良好農業規范標準D-GAP和訂單農業進行管理,未來將加強前沿技術的研發投入,助力推動農業的數字化、科學化發展,直接或間接帶動農戶增收。
正如梁昌霖所表示的那樣,“消費升級和商品力是公司主要的增長動力。我們相信互聯網的下半場會回歸購物本質,商品力是第一推動力,要用優質的產品贏得用戶,因此提高研發和生產加工能力,以及對供應鏈和基礎設施進行長期投資,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