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燦星文化申請創業板上市被否后,該公司便選擇了第二個方案,即馬不停蹄地奔向港交所。
近日,星空華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星空華文”)在港交所公開遞交招股書。據貝多財經了解,星空華文的前身為燦星文化,其在2021年8月中國香港的星空華文傳媒電影完成重組,形成了星空華文。
此前的2021年2月,綠島風、張小泉和燦星文化三家公司一同上會,接受創業板上市委員會的現場審議。其中,僅有燦星文化未獲通過(即“被否”),而目前綠島風、張小泉均已實現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創業板上市委員會審議認為,發行人(燦星文化)在拆除紅籌架構后,股權架構設計復雜,認定實際控制人的理由不充分、披露不完整,不符合創業板和深交所的相關規定。
同時,燦星文化在2020年4月基于截至2019年末的歷史情況及對未來的預測,根據商譽追溯評估報告對收購夢響強音產生的商譽進行追溯調整,并在2016年計提減值損失3.47億元,上述會計處理未能準確反映其當時的實際情況。
不過,星空華文在招股書中則稱,深交所終止燦星文化的A股申請并不意味著燦星文化的財務報告程序存在任何內部控制缺陷,或偏離了相關中國會計準則。同時,其有關夢響強音收購事項產生的商譽的問題也已經不再適用或存在。
財務方面,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星空華文的收入分別為人民幣 17.39億元、18.07億元、15.60億元和 1.55億元,凈利潤分別為人民幣4.76億元、3.80億元、–0.28億元和 -0.25億元,由盈轉虧。
2018年、2019年、2020年,星空華文的毛利率分別為47.5%、39.0%和37.7%,逐年下降,2021年上半年降至36.7%。同期,星空華文的資產回報率也由2018年的10.4%逐步降至2020年的7.1%以及2021年上半年的0.4%。
在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下,星空華文2018年至2020年的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4.87億元、4.08億元和3.69億元。2021上半年,其經調整凈利潤0.18億元,2020年同期為1.09億元,相對減少83.4%。
對于收入及業績下滑的原因,星空華文表示,主要是2020年起受到新冠疫情出行限制及強制隔離等影響,導致綜藝節目制作及播出時間延遲,進而減少了綜藝節目IP運營及授權產生的收入。
按收入來看,綜藝節目IP運營及授權業務為星空華文的主要收入來源,但貢獻占比整體呈現下降態勢。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該類收入的貢獻占比分別為72.9%、74.2%和69.9%,2021年上半年為46.9%。
根據介紹,星空華文擁有類型多樣且范圍廣泛的熱門綜藝節目IP,包括音樂類的《中國好聲音》、《蒙面唱將猜猜猜》、《中國好歌曲》及《出彩中國人》、舞蹈類的《這!就是街舞》、才藝類、脫口秀等綜藝節目。
截至2021年6月30日,星空華文的音樂庫有8002個IP,包括音樂類綜藝節目創作期間制作的3363個現場音樂錄音、為簽約藝人制作的2840首歌曲以及1799首歌曲及音樂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星空華文的前身——燦星文化(該公司在境內的主要經營主體)曾涉及多條訴訟。早前信息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燦星文化作為被告的未決訴訟及仲裁共計8件,累計被請求金額約2.3億元。
此前,創業板發審委要求燦星文化說明,未對上述事項計提預計負債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對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經營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據了解,上述問題在此前深交所的多輪問詢中均有涉及
此外,星空華文面臨著因綜藝版權而來的一大堆訴訟。港股招股書顯示,公司目前尚有關于韓國文化放送株式會社(MBC)的兩起未決訴訟,對方公司總索賠金額為15.8億元。
此前擬赴創業板上市時,燦星文化擬募資金額15億元,用于補充綜藝節目制作營運資金等。面對巨額賠償請求,星空華文要如何應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