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大會上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觀點和看法,不僅痛批行業營銷亂象,還質疑華為智選車模式合規性,甚至直言“BBA”傳統豪華品牌電動化落后。
大車企掌門人在公開場合“炮轟”友商,其中暗含的火藥味不可謂不濃。但在銷量“勢不如人”的情況下,抨擊友商、質疑行業的長安汽車底氣似乎沒那么足。以燃油車規模驅動業績增長的背后,長安的轉型發展之路仍道阻且長。
一、營銷是良藥,還是鴆酒?
“這個行業確實卷得很厲害,卷到很多重要的人物說話都亂說了,發布產品、做廣告都沒有底線了,但我們長安的價值觀認為,這非常糟糕”,對于行業競爭中的部分無底線營銷行為,朱華榮毫不留情地進行了批判。
他補充道,自己曾用三個“遙遙領先”表達憤怒,斥責“幾萬、幾十萬的車非要說上千萬,這個行業怎么這么糟糕!”并呼吁長安汽車的合作伙伴樹立基本的價值觀和對社會負責的精神,避免運用模棱兩可的話術對消費者進行誤導。
雖未指名道姓,但“遙遙領先”一詞很難不令人聯想到以其為口頭禪的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而“幾十萬的車非要說上千萬”,也對應著其在此前宣稱問界M9是“1000萬以內最好的SUV”的言論。
不過,朱華榮這番慷慨激昂的表態并未引起業內的共鳴,反倒被不少網友質疑“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從銷售端切入,2023年長安汽車的總銷量為225.3萬輛,同比增長8.82%,但距離280萬輛的銷售目標相差近55萬輛。
細分來看,長安汽車自主品牌銷量209.8萬輛,同比增長11.91%,其中自主新能源品牌的銷量約為48.1萬輛,雖創歷史新高,但僅占自主品牌總銷量的22.6%。換而言之,長安汽車的銷售表現仍以傳統燃油車為基本盤。
朱華榮亦在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透露,長安新能源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而將目光聚焦到被朱華榮寄予“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技術給技術”厚望,甚至在不久前“掛帥親征”的新能源品牌阿維塔,其市場端的表現仍處于導入期。
阿維塔新車型阿維塔12于2023年11月面世,當月訂單突破2萬臺,全國交付于12月10日開啟。相比之下,疑似被朱華榮“暗諷”的問界M9上市2小時用戶大定超過1萬輛,目前總銷量已突破5.4萬輛,市場表現明顯優于阿維塔12。
2023年12月,阿維塔共交付了6106臺汽車,銷量邁上新臺階。其中阿維塔11交付4102臺,實現了連續6個月的環比增長;阿維塔12交付2004臺,阿維塔官方在公布銷量數據時表示,該車型進入30萬以上純電轎車前列。
但貝多財經了解到,在30萬元以上的純電轎車賽道,極氪001的12月銷量為7980輛,且月均銷量持續穩健。寶馬i3亦實現了5786輛的單月銷量,二者銷量均遠高于阿維塔12。
有趣的是,朱華榮曾在2021年中大型SUV福特EVOS家族ST-LINE車型首發時,因“產品力不行的時候,就靠營銷戰術”的言論而受到關注,又為其怒斥行業宣傳亂象的發言增添上一份“霧里看花,難辨真假”的意味。
二、一邊質疑華為,一邊深度綁定華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疑似被抨擊的華為已是長安汽車的“舊友”。前文提到的新能源品牌阿維塔,便是長安汽車、華為和寧德時代三方采用CHN模式聯合打造的,旨在整合三大產業鏈頭部資源,塑造一體化的核心競爭力。
阿維塔與華為基于HI(Huawei Inside)模式進行合作,且是該合作模式下的“獨苗”。在這一模式下,華為為車企提供全棧式智能化解決方案,包括計算與通信架構、智能座艙等,助力汽車品牌智能化。
對于HI模式的優勢,朱華榮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表示做汽車要做“自己的品牌”,且HI模式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用戶的實際需求。在各司其職的合作架構下,無論何時,長安、阿維塔都能夠對用戶負責。
朱華榮對于華為智選車模式的質疑十分直白,直言“其他模式有問題”。在他看來,將華為“深度參與”到汽車制造中,易導致合作分工混亂,并暗示該模式在產業規律、產業政策、用戶利益層面均存在隱憂。
需要指出的是,長安汽車與華為的利益綁定仍在深化,二者于2023年11月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開啟全新合作模式,擬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的智能駕駛系統及增量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為阿維塔等品牌賦能。
而對于雙方的進一步合作,阿維塔官方曾公開表示此次合作是“CHN模式的再一次突破和升華”,該品牌有信心在長安汽車和華為的技術加持下保持“智駕頂流”的行業地位,為用戶帶來越來越智慧的出行體驗。
在本次全球伙伴大會上,朱華榮透露與華為的新合作公司暫定為“Newcool”,不從事整車業務,定位面向全行業的公共資源平臺型公司,初期由長安汽車和華為先將產品落地和規模化,之后再向其他的整車企業和社會各界開放。
此外,朱華榮放話“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強調長安與華為合作的“唯一性”,不希望其他車企再加入合作的意愿昭然若揭。而在此前,余承東曾公開向賽力斯、奇瑞、江淮等車企發出股權開放邀請。
三、炮轟“BBA”,宣稱警惕跨國車企
朱華榮在全球伙伴大會強調,當前的汽車行業迎來了最變幻、最精彩、最期待的時代,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將在未來10年內深度重構。與此同時,未來兩年也將是長安汽車的重大機遇期。
談及長安汽車2024年的銷量目標,朱華榮稱該公司將繼續以2023年未完成的280萬輛目標為前進方向。其中,自主板塊銷量220.4萬輛,同比增長14.6%;新能源銷量75萬輛,同比增長55.9%;海外銷量48萬輛,同比增長33.2%。
這一年,長安汽車將推出深藍硬派SUV G318、阿維塔旗下第二款SUV阿維塔E15、深藍C857、長安啟源C798等9款新車,構建全新的新能源跑量模型。預計到2028年,長安汽車共將推出30余款新能源產品。
隨后的2025年,長安汽車錨定350萬至400萬輛的銷售目標,并沖擊新能源銷量120萬輛,同比提升71.4%的銷售規模。到2030年,長安汽車的新能源銷量將達到300萬至350萬輛,海外銷量120萬輛,成為世界一流汽車企業。
朱華榮認為,盡管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規模已經接近千萬級別,滲透率超過35%,但業內整體虧損嚴重,汽車公司成本居高不下,批量小產品多,市場競爭激烈,價格戰更是讓本就盈利性不足的新能源產業雪上加霜。
展望新能源車市未來的發展趨勢,朱華榮在會上提醒自主品牌不要小看合資品牌。他認為海外車企正在尋找入局新能源市場的最佳時期,并稱“一旦國外品牌開始行動,會借助它的現有資源、全球市場等迅速崛起”。
基于對全球市場和跨國車企的競爭判斷,朱華榮表示中國自主品牌還需在電動化、智能化、全球化方面跑出“加速度”,以維持先發優勢。不過,他又在談及合作方對電動車智能發展趨勢的感知程度時,直指“BBA”三大巨頭“落后”。
需要指出的是,被朱華榮痛批技術“落后”的海外車企巨頭也正在強化新能源加速戰略,賦能汽車數字化領域的布局。奔馳首席技術官薛夫銘(Markus Sch?fer)曾在2023年2月公開表示,正在推進L3級系統Drive Pilot進入中國市場。
在智能化領域,最終結局是國產新勢力“先發制人”,還是跨國車企“后來居上”尚不得而知。但對于長安汽車而言,在競爭激烈的車市中博弈猶如逆水行舟,其能否在新的一年換擋突圍、跑贏大盤,還有待市場和用戶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