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小米集團(下同“小米”,HK:01810)又雙叒叕引起了市場高度關注,而這主要是源于多方面的。

隨著小米自研芯片玄戒O1、“豪華高性能SUV”YU7的發布,瞬間點燃資本市場熱情,其股價應聲上揚。沒過多久,小米就交出了堪稱“史上最強”的單季財報,不僅收入及盈利均再次創下歷史新高,而且旗下手機、IoT、汽車等業務都表現出強勁增長勢頭。
今年一季度能夠交出如此亮眼“成績單”,作為小米集團創始人及掌舵者雷軍,也難以抑制喜悅之情,在微博發文慶祝,并表示:“感謝朋友們支持!”

不僅如此,就在5月27日小米公布雙雙刷新歷史紀錄的2025年一季報后,不少券商機構紛紛“點贊”。光大證券發布研報,認為小米“人車家全生態”進一步完善,并逐漸構筑起軟硬協同的立體化競爭優勢,上調并新增小米未來凈利潤預測數值,同時維持公司“買入”評級。交銀國際發布研報指出,小米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財務表現超出市場預期,盈利高于此前預測,將小米的目標價上調至62港元,并維持“買入”評級。此外,麥格理研究報告更是對小米股價重申「跑贏大市」評級。
小米為何能夠取得業績“開門紅”?備受市場關切的各業務條線具體表現如何?又到底憑什么受到一眾券商的寵愛?小米的一季報給出了答案。
一、遠超市場預期,小米一季度業績創新高
縱覽小米整份一季報,幾個核心財務指標表現卓越,刷新多項記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小米集團實現總收入1113億元,同比增長47.4%,連續兩個季度營收突破千億大關,其中單季營收首次超過11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經調整凈利潤更是高達107億元,同比激增64.5% ,這也是小米首次單季盈利突破百億大關。

進一步來看,小米一季度盈利之所以強勁,是毛利率和經營效率雙雙提升所共同賦能的結果。今年一季度小米集團的整體毛利率同比提升0.5個百分點至22.8%,這主要得益于IoT業務和智能電動汽車業務出色的毛利率表現。其中,“手機×AIoT”分部毛利率為22.8%,同比提升0.5個百分點;“智能電動汽車及AI 等創新業務”分部毛利率按季升2.8個百分點至23.2%。這充分顯示了小米新業務板塊良好的開局以及整體業務組合的健康發展。
更值得關注的是,一季度小米集團整體經營費用率同比下降2.2個百分點至13.9%,顯示出公司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
這兩組數據也都表明,即便在積極投入新業務的同時,小米的運營效率和降本增效能力仍在持續優化,為未來新業務的規模化發展和盈利能力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小米擁有現金儲備高達2168億元;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為45.09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862億元,這在如今經濟處在周期深度調整而對于“現金為王”重要性越來越凸顯的現實境遇下,小米擁有足夠充沛的財務資源,預示著能夠支持自身未來的業務發展和投資,這點尤為重要。
可以這么說,無論是在業績端還是現金流端,小米集團在今年一季度所取得的如此優秀表現,于小米和投資者而言意義注定不凡,也體現出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實屬不易,彰顯了小米強大的市場競爭力與業務拓展能力。
二、生態系統協同壁壘強化,各業務板塊多點開花
解構完一季度整體經營業績,讓我們再將眼光重點聚焦在小米各業務條線上。正如開篇所提及到的,本季度,小米集團旗下智能手機、物聯網(IoT)及智能電動汽車三大支柱產業均實現突破性發展,不僅營收規模與盈利水平同步攀升,更在集團全面推進多元化戰略轉型的關鍵階段,交出了一份超預期的業績答卷。
這一成績也充分驗證了小米在跨領域資源整合、全場景生態協同方面的核心競爭優勢,標志著其提出的"人車家全生態"戰略已完成從頂層設計到商業落地的關鍵跨越,正式步入價值創造階段。
具體而言,三大業務板塊的協同增長呈現出三大戰略價值:其一,小米的基本盤智能手機業務作為生態入口的基石地位持續穩固,為全場景互聯提供核心流量支撐。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實現收入506億元,同比增長8.9%。
從市場表現來看,今年一季度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為4180萬臺,同比增長3.0%(Canalys數據為4280萬臺,同比增長2.6%),市場份額為14.1%,同比提升0.3個百分點,連續19個季度穩居全球前三。在中國大陸市場,小米表現尤為亮眼,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時隔十年重返第一,出貨量同比增長40%,遠超行業4.6%增速,居頭部五廠商首位,市場份額同比提升4.7個百分點至18.8%。
小米手機業務的亮點在于其高端化戰略的成功實施且成果顯著,今年一季度小米中國大陸高端機出貨量占比從21.7%提升至25%,同比提升了3.3個百分點,4000元以上價位段市占率達9.6%。因此,得益于國內市場銷量占比提升及高端機型熱銷,小米智能手機平均售價(ASP)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211元,同比增長5.8%。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公開資料,小米于近期發布的首款自主研發的3 納米SoC 芯片“玄戒 O1”搭載在小米15S Pro 旗艦手機及小米平板7 Ultra 高端平板產品,經過測試,其性能與能耗控制均躋身全球行業第一梯隊,這為高端產品矩陣注入核心技術競爭力,進一步鞏固了小米在高端市場的技術壁壘。
其二,IoT生態鏈通過硬件矩陣深化用戶粘性,構建起覆蓋生活全場景的智能網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再創歷史新高,收入達到323.39億元,同比大漲58.7% ,已經連續第二個季度實現超過50%的增長。
其中,智能大家電品類表現尤為突出,收入實現同比113.8%的強勁增長,受益于國補政策紅利刺激,小米空調、冰箱、洗衣機出貨量均創歷史新高。而IoT生態的完善則是小米的另一大優勢,報告期內小米AIoT設備數達到9.44億臺,同比增長20.1%;小米平板全球出貨量首次排名第三,可穿戴腕帶設備重回全球第一。
這些數據不僅表明該業務板塊已成為集團整體業績增長的強勁引擎,展現出旺盛的市場需求和不斷增強的盈利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小米為用戶提供全方位智能生活解決方案而構建起來的一個龐大且活躍IoT生態系統,正在發揮更大的生態協同積極作用,簡而言之,用戶買手機順手帶臺空調,看中洗衣機再配個冰箱,一套組合拳下來,直接撐起了小米用戶高黏性護城河。

正如小米集團創始人、總裁盧偉冰在此次財報電話會議上所闡述的那樣:“今天用戶購買小米產品時,不是按單品購買,而是從生態角度成套購買,這反映出小米不同產品之間的協同越來越好。”
財報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截至2025年3月,米家APP月活躍用戶達1.064億,同比增長19.5%;小愛同學月活躍用戶數達1.467億,同比增長17.5%。不斷增長的活躍用戶群,為小米構建了一個數據豐富的“飛輪效應” ,為交叉銷售和互聯網服務變現創造了巨大機遇。
值得一提的是,擁有五件及以上連接至小米AIoT平臺設備的用戶數達到1930萬,同比增長26.2%,這也是小米生態系統用戶粘性增強的有力印證。這種“粘性”不僅能驅動未來用戶對小米硬件重復購買,而且也極大地擴展了小米高利潤互聯網服務的潛在用戶群,并為其“人車家全生態”戰略的整合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價值主張,正是對以上“飛輪效應”的最佳踐行。
三、新引擎動力全開,智能電動汽車穩健增長
除了以上提到的兩大主營業務外,一直在市場上被拿來反復討論及對比的被認為是小米新增長引擎的智能電動汽車業務,同樣在今年一季度取得了傲人業績。
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智能電動汽車、AI及其他新創業務”板塊實現收入186億元,環比增長11.5%,其中智能電動汽車銷售貢獻了181億元,環比增長10.7%;其他相關業務實現營收5 億元。
受益于產品結構升級、規模效應以及公司的高效率,本季度小米汽車業務毛利率提升至23.2%,環比增長了2.8個百分點,超市場預期,直接超過了同期比亞迪20.07%毛利率。對于汽車行業的新進入者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強勁的初始毛利率,預示著小米汽車具備良好的定價能力和早期成本控制效果。
盈利方面,該業務經調整利潤持續減虧,本季度經營虧損縮窄至5 億元。有分析人士指出,鑒于高價位SU7 Ultra車型的強勁需求和持續增長的交付量,小米汽車業務有望在2025年第二季度實現盈虧平衡甚至開始盈利。
從銷量來看,本季度,小米SU7系列車型交付量高達75869輛,環比提升8.9%。自發布以來,SU7系列累計交付量已超過25.8萬輛,并連續六個月月交付量過萬。與此同時,汽車ASP(平均售價)由上一季度的23.4 萬元提升1.7%至今年一季度末的23.8 萬元,主要系ASP較高的SU7 Ultra上市+SU7車型結構改善。

在新車型方面,前不久發布的豪華高性能SUV—YU7,以優雅造型與運動性能的融合為設計核心,全系標配頂規硬件配置,車型發布后市場反響熱烈。截至5月25日,YU7 留資用戶量達SU7同期三倍。基于此,預計YU7正式發售后將會提升小米整個汽車業務的ASP,延續公司在汽車市場的競爭力。
在財報后的電話會議上,小米集團合伙人、總裁盧偉冰甚至直接表示:“小米SU7發布這么久,一款都沒有是SU7的對手,一個能打的都沒有。產品力強才沒有對手,沒有對手就能夠保證利潤率。”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智能電動汽車在今年一季度所取得的可圈可點銷量業績已經延續到四月和五月份,顯示出其強大產品力的穩定性,以及對消費市場具有可持續性吸引力。最新數據顯示,小米汽車5月交付量超過28000臺,環比基本與上個月持平,這一成績超過了蔚來的銷量。要知道小米目前只有一款車SU7,就能在20萬元級轎車市場“攻城掠地”,并且在今年4月和5月連續兩個月穩居20萬級以上高端車型銷量榜首,含金量自然不用多說,這無疑也讓小米汽車未來的市場表現更加值得期待。
而隨著小米YU7迎來了首發及預期7月份上市,相信接下來只要產能跟得上,小米突破月度3萬輛銷量大關的短期奮斗目標已經沒有問題,也有望沖擊年度40萬輛銷量目標。
當市場聚焦小米集團2025年首季財報的亮眼數據時,我們更應洞察這組數字背后折射出的戰略轉型圖景---這家以智能手機起家的企業,正在書寫從硬件廠商到科技生態構建者的范式躍遷。
正如民生證券發布研報所表示的那樣:“我們看好小米作為知名消費電子品牌積累的用戶和供應鏈資源優勢,隨著自研芯片及YU7 的發布,小米手機高端化戰略將更進一步,汽車業務也有望快速發展成為公司的第三增長曲線。”
對于小米未來發展,雷軍描繪的藍圖愈發清晰: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未來五年小米研發投入預計將達到2000億元,進一步夯實技術創新實力。等小米二十周年,肯定會交出更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