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如涵控股(NASDAQ:RUHN,下稱“如涵”)私有化一事獲得新進展。
2月3日,如涵控股發布公告,稱其已與RUNION Holding Limited(母公司)和RUNION Mergersub Limited(母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簽訂合并協議與計劃(私有化協議)。
根據協議,合并子公司將與如涵合并,并入后者公司,由如涵將繼續作為尚存實體并成為母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協議顯示,如涵的股權價值約為2.964億美元,略高于如涵的市值。
據了解,買方集團將以每股0.7美元(或每ADS 3.5美元)現金,收購買方集團尚未持有的如涵所有已發行的普通股。如涵稱,這一價格較其私有化提議前的最后一個交易日2020年11月24日ADS收盤價溢價約13.65%。
公告顯示,如涵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買方集團)將為此次合并向RUNION Holding Limited提供股權融資。如涵稱,預計合并將在2021年6月30日前完成,即從納斯達克市場退市。
2020年8月,如涵發布的年報(20-F)文件顯示,截至2020年7月31日,其已發行在外流通普通股420,956,644股。其中,馮敏持股51.5%,孫雷持股25.0%,沈超持股11.2%。
根據公開信息,如涵于2019年4月3日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為12.5美元/股。而截至2021年2月3日美股收盤,如涵的股價僅為3.38美元,較發行價下跌72.96%。
而如涵達成的私有化協議價格,也較發行價減少72%。這也意味著,在不考慮分紅等情況,如涵IPO時的投資人浮虧約72%,相當于打了3折。不僅如此,如涵還在過去的幾年中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據貝多財經了解,如涵被認為是“網紅第一股”,主要通過網紅(KOL,關鍵意見領袖)帶動電商業務。如涵2020年11月23日公布的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如涵控股簽約KOL共180人。
2021財年第二財季(對應自然年2020年第三季度),如涵營收2.485億元,較2019年同期的2.727億元下降約9%。報告期內,如涵凈虧損3120萬元,2019年同期凈虧損5010萬元。
此前的數據顯示,2019財年、2020財年,如涵的營收分別為10.93億元、12.96億元;凈虧損分別為2940萬元、2640萬元。2021財年上半年,如涵營收5.29億元,凈虧損8780萬元。
截至2020年9月30日,如涵擁有現金、現金等價物、限制性現金和短期投資7.145億元。據了解,如涵預計其2021財年通過平臺模式獲得的服務凈營收將達到5.200億元至6.100億元,同比增長72%至101%。
不過,如涵2021財年第二財季(2020年第三季度)的自營業務下產品銷售收入為1.292億元(1900萬美元),2019年同期為2.079億元。同時,其網店數量從2019年同期的23個減少到17個。
如涵還稱,其自營模式下的網紅數量從2019年同期的7個減少到3個,且自2020年4月起,由于相關的負面影響,如涵其中一個頭部網紅的店鋪收入顯著下降。
貝多財經了解到,如涵所稱的頭部網紅即為其聯合創始人、CMO兼股東張大奕。2020年4月,天貓淘寶總裁蔣凡妻子向張大奕發難,喊話張大奕稱“再來招惹我老公我就不客氣了”。
作為輿論事件中的主角之一,蔣凡被取消阿里巴巴合伙人身份,并被記過處分,降級,職級從M7(集團高級副總裁)降級到M6(集團副總裁),并取消上一財年度所有獎勵。
而張大奕的網店銷量則出現大幅下滑,如涵也因此開啟了轉型。此前的數據顯示,2017財年、2018財年、2019財年前三季度,張大奕分別為如涵貢獻了50.8%、52.4%與53.5%、53.5%的收入。
早前,王思聰曾狠批如涵存在三大問題:一是業績虧損,營銷費畸高;二是對“張大奕品牌”依賴度過高,比例不健康;三是網紅模式沒有驗證成功,也沒有造出新K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