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三葉草生物制藥有限公司(下稱“三葉草生物”)通過港交所聆訊并披露聆訊后材料。截至目前,港交所共有6家生物科技公司處于通過聆訊后狀態,其中2家已完成招股等待掛牌交易。
根據介紹,三葉草生物是一家臨床階段生物技術公司,致力于開發新型疫苗及生物治療候選產品。憑借Trimer-Tag平臺,三葉草生物有望成為首批在全球范圍內商業化COVID-19重組蛋白疫苗的公司之一。
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三葉草生物的產品管線包括六種Trimer-Tag亞單位候選疫苗、兩種Trimer-Tag腫瘤候選藥物、三種Fc融合候選產品,涵蓋13種適應癥。
招股書顯示,三葉草生物計劃于2021年第四季度就SCB-2019(CpG 1018加鋁佐劑)向EMA、國家藥監局及WHO提交附條件的監管批準申請。三葉草生物預計,此款產品最早2021年底可以上市。
截至目前,三葉草生物并未獲得任何產品的銷售收入。2019年、2020年,三葉草生物的其他收入及收益分別為1690.8萬元、2434.1萬元;年內虧損(凈虧損)分別為4848.3萬元、9.13億元,虧損同比增加18倍。
2021年前4個月,三葉草生物的其他收入及收益為549.1萬元,2020年同期為1315.2萬元,同比減少58.25%;凈虧損9.09億元,2020年同期的凈虧損為1.48億元,同比擴大5倍有余。
三葉草生物在招股書中解釋稱,其虧損總額主要產生自研發開支及行政開支以及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信息顯示,其2020年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為5.97億元,2021年前4個月為4.55億元。
根據貝多財經計算,除去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因素影響后,三葉草生物2019年、2020年的虧損規模分別為5782.8萬元、3.15億元;2021年前4個月的虧損金額為4.54億元,超過2020年全年的虧損金額。
相比之下,三葉草生物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前4個月的研發開支分別為4579.9萬元、2.28億元和3.71億元,行政開支分別為1703.5萬元、7642.9萬元和7898.9萬元。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及2020年12月31日以及2021年4月30日,三葉草生物產生的負債凈額分別為6782.2萬元、9.83億元以及18.83億元,主要由于截至同日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分別為1.99億元、11.27億元、30.63億元。
三葉草生物介紹稱,其于往績記錄期間的若干期間產生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流量凈額,主要是由于該公司為推進產品管線而進行大量研發工作。自成立以來,其主要依賴股東出資、與CEPI的合作伙伴關系及股權融資作為主要流動資金來源。
在三葉草生物上市前,高瓴資本持有18.43%的股份,淡馬錫持有10.61%的股份。此外,奧博資本、海松資本、貝欣基金、開元弘道、前海基金等也是三葉草生物的股東/投資人。
就在2021年2月,三葉草生物曾宣布完成2.3億美元C輪融資并獲得超額募集,由高瓴創投和淡馬錫共同領投,海松資本和奧博資本參投,原股東康禧全球投資基金繼續加持。
管理層方面,三葉草生物創始人、執行董事兼董事長梁朋持股22.19%,結合一致行動協議、投票代表協議等合計控制約35.44%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