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和譽生物(代碼簡稱為“和譽-B”,HK:02256)舉辦在港交所上市儀式。據了解,和譽生物的發行價為12.46港元/股,其本次全球發售所得款項凈額估計約為16.05億港元。
若超額配股權獲悉數行使,和譽生物將于超額配股權獲行使后就將予發行及配發額外2110.8萬股發售股份收取額外所得款項凈額約2.48億港元。此前公告信息顯示,其公開發售獲認購約5.64倍。
以發行價計算,和譽生物的總市值為87.53億港元。據貝多財經了解,受臺風“8號風球”影響,港股市場10月13日均暫停交易,和譽生物也并未能正式掛牌。但在此之前,和譽生物已經在10月12日的暗盤交易中破發。
據貝多財經了解,2021年以來,包括心瑋醫療、先瑞達醫療、堃博醫療、創勝集團、在內的多只醫藥新股均出現了上市即破發的狀況。在此背景下,尚未實現商業化的和譽生物并不樂觀。
值得一提的是,和譽生物本次赴港上市引入了11名基石投資人,包括LAV實體(禮來亞洲基金)、Aranda(淡馬錫全資附屬公司)、BlackRock、AIHC、Janchor Partners、Lake Bleu Prime、OrbiMed等,其中7家均為老股東。
IPO前,禮來亞洲基金持股11.16%,啟明創投持股8.65%,淡馬錫持股8.28%,中金公司持股6.29%。高管方面,徐耀昌持股12.51%,喻紅平持股1.76%,陳椎持股1.76%,徐耀昌通過一致行動人協議合計控制約30.91%的股份。
和譽生物成立于2016年,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為徐耀昌,另兩位聯合創始人為喻紅平和陳椎。自成立以來,該公司已建立由14個專注于腫瘤學的候選藥物組成的管線,包括5種處于臨床階段的候選藥物。
根據介紹,這些產品主要為注重小分子腫瘤精準治療及小分子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候選藥物,擬開發用于非小細胞肺癌(NSCLC)、肝細胞癌(HCC)、尿路上皮癌(UC)、胃癌(GC)等多個瘤種。
截至目前,和譽生物尚未實現商業化產品,并處于虧損狀態,且虧損規模持續擴大。
招股書顯示,和譽生物2019年、2020年的其他收入及收益分別為1270.5萬元、1883.1萬元。2021年第一季度,和譽生物的收入為198.0萬元,2020年同期的營收為44.4萬元。
2019年、2020年,和譽生物的凈虧損分別為1.34億元、7.06億元,虧損規模同比擴大4.27倍;和譽生物2021年第一季度凈虧損為1.23億元,2020年同期的凈虧損為5648.9萬元,虧損規模同比擴大1.2倍。
對于2020年的虧損大幅增長,和譽生物在招股書中解釋稱,主要是計入5.71億元的其他開支,其中包括5.70億元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此外,其2020年的研發開支為1.33億元。
本次赴港上市,和譽生物擬IPO所得款項凈額的19.7%用于核心候選產品ABSK011臨床開發及未來的研發、商業化等,約32.6%用于核心候選產品ABSK091(AZD4547)臨床開發及未來的研發、商業化等。
此外,約28.0%用于公司其他臨床階段產品及管線的候選產品,約8.4%用于臨床前研究,包括持續開發的研發平臺及研發新型臨床前候選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