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日首次遞表港交所的6個月后,微醫控股有限公司(英文名WeDoctor,下稱” 微醫”)的上市申請狀態宣告“失效”。據了解,微醫的前身為掛號網,2015年更名為微醫集團。
而根據港交所規則,擬發行人向港交所遞表時間超過6個月未能通過聆訊、發行上市,其申請狀態將自動“失效”。不過,“失效”并不代表上市失敗,而是可以通過更新材料繼續推進上市。
事實上,上坤地產、宋都服務、時時服務、新東方在線、融信服務、優趣匯控股、兌吧集團、魯大師等公司均曾在港交所經歷了“失效”,而后重新遞交招股書并成功實現上市。
2021年以來,嘀嗒出行、禹佳生活服務、世紀金源服務、迪賽基業、有贊科技、百心安生物、綠茶餐廳等數十家公司再次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繼續推進上市事宜。
包括微醫在內,2021年3月前后赴港遞交招股書的康耐特光學、物美科技、百奧泰生物、科亞方舟、依生生物、新力服務、雅城等也同樣已經被港交所披露易標注為“失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份曾有媒體報道稱,微醫正接受港交所就其數據治理問題提出的疑問。知情人士指出,港交所要求微醫保證其處理數據的做法符合內地規定。
就目前來看,微醫或許未能在有效期內獲得滿意答復。另據媒體早前報道,微醫將在上市前融資3.5億美元后,并計劃在香港上市集資5億至10億美元。有報道指出,微醫上市時的估值或達120億美元。
據了解,微醫創始人廖杰遠曾在2019年底向媒體透露稱,“微醫已經準備好了IPO”。在此之前,微醫方面曾多次喊話上市一事。直至2021年4月,微醫的上市傳聞一槌定音,正式開啟了沖刺。
時至今日,微醫仍未能順利通過聆訊。與之對應的是,廖杰遠還曾在2018年點評平安好醫生上市時稱,“資本市場是你在走的過程之中的一個節點,你的終局很遠很遠,快有什么用呢?”
據了解,平安好醫生于2018年5月4日在港交所上市,其IPO發行價為54.80港元/股。2021年2月17日,平安好醫生股價曾創下148.50港元/股的歷史新高,對應的總市值達到1703.3億港元。
而后,平安好醫生的股價一路走低。截至2021年10月7日收盤,其股價收報48.95港元/股,總市值降至561.46億港元。這意味著,平安好醫生的總市值在過去半年蒸發超1000億港元,相對縮水約七成。
無論是平安好醫生,還是微醫,或是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其業務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主要通過平臺提供醫療服務以及配套(微醫、平安好醫生),或通過平臺來售賣產品(阿里健康、京東健康)。
目前,以賣產品為主的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均已實現盈利,而賣服務的平安好醫生、微醫則均處于虧損狀態。相關信息顯示,平安好醫生近6年的累計虧損規模已經接近50億元。
相比之下,微醫的虧損規模則稍遜一籌。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微醫的虧損分別為40.52億元、19.37億元與19.14億元;經調整后的凈虧損分別為4.15億元、7.57億元、8.69億元,近三年累計虧損20.41億元。
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微醫的收入分別為2.55億元、5.06億元和18.32億元。其中,醫療服務板塊的收入分別為1.18億元、1.86億元和7.07億元,健康維護服務收入分別為1.37億元、3.20億元和11.25億元。
根據介紹,微醫的醫療服務包括線上+線下問診服務,還可通過互聯網醫院服務中心提供線下醫療服務;健康維護服務則是會員式健康維護服務,主要包括數字慢病管理服務、綜合健康管理服務以及流動醫療服務。
招股書顯示,微醫的累計注冊用戶為2.22億名,平臺注冊的醫生超過27萬名,鏈接了超過7800家醫院。作為對比,平安好醫生截至2020年底的注冊用戶數為3.73億,月活用戶數達7262萬。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微醫的平均月付費用戶數達2540萬名,數字慢病管理服務會員累計超過14.5萬,每名數字慢病管理服務會員的平均收入約為3600元。
微醫在招股書中稱,“通過會員模式,我們可以提供數字醫療服務、經用戶授權生成電子健康檔案及檢測關鍵健康數據,進一步改善會員的健康狀況,為用戶建立電子健康檔案,提供更精準的定制化醫療服務。”
微醫還在在招股書中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稱,中國數字醫療服務市場2019年的醫療支出為6.5萬億元,預計到2025年及2030年將分別達到11.6萬億元及17.6萬億元,2019年至202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9.5%。
只不過,能否進一步保持優勢,并實現持續性盈利,對于微醫來說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