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東軟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軟醫療”)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此前,東軟醫療曾在上交所科創板提交上市申請,但在2020年11月選擇了撤回。
根據東軟醫療在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書,其成立于1998年,為全球醫學影像解決方案及服務的提供商,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醫療服務提供商開發、制造和分銷各種先進的技術化影像、治療和診斷產品。
東軟醫療稱,其創建了一個基于MDaaS(即“醫療設備和醫療影像數據服務”)平臺的全球醫療生態系統,致力于提供優質、創新、以技術驅動的醫療解決方案,以滿足全球醫療保健需求,從而改變醫療服務行業。
東軟醫療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稱,按2019年的已安裝系統總數和總收入計,東軟醫療是中國CT系統的最大制造商。按2019年的銷量計,東軟醫療亦是中國CT系統的最大出口商。
根據此前東軟醫療向科創板遞交的招股書,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東軟醫療在中國市場的CT設備保有量為2573臺,占中國市場保有量的10.4%,位列國產品牌第一,僅次于GE、西門子、飛利浦三大跨國公司。
財務方面,2018年、2019年與2020年,東軟醫療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9.12億元、19.08億元與24.59億元,對應的凈利潤分別為1.69億元、0.82億元(8204.0萬元)與0.93億元(9275.8萬元)。
貝多財經發現,東軟醫療的營收規模逐年增長,尤其是2020年,但其盈利能力卻急劇衰減。其中,2019年的凈利潤同比2018年出現了“腰斬”的情況,同比減少51.09%,且2020年也并未恢復往日光彩。
同樣地,東軟醫療的現金流愈發緊張。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東軟醫療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5.05億元,而2019年為7.76億元。相比之下,截至2018年末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則為11.57億元。
此前的招股書也顯示,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東軟醫療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1.55%、41.27%和39.82%,總體呈下降趨勢。換句話說,東軟醫療的盈利能力逐年下降。東軟醫療稱,主要是產品銷售結構變化所致。
據貝多財經了解,東軟醫療此前列舉的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毛利率在2017年、2018年、2019年的平均值分別為59.13%、60.01%、58.90%,整體保持在60%上下,而東軟醫療與平均值還有著20個百分點的差距。
2018年、2019年與2020年,東軟醫療的研發支出分別為1.70億元、1.81億元、2.22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91%、9.47%、9.02%;銷售及分銷開支分別為3.35億元、3.33億元、3.61億元,遠超同期對研發的投入費用。
值得一提的是,原材料成本也是東軟醫療的另外一大支出。報告期內,這一指標分別為9.6億元、8.76億元與12.49億元,占東軟醫療銷售成本的比例分別為83.5%、74.9%與80.2%,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0.2%、45.9%與50.8%。
股權方面,東軟醫療的背后為東軟集團(600718.SH)。IPO前,東軟集團持有東軟醫療29.94%的股份,威志環球持股26.52%,東軟控股持股15.51%,大連康睿道持股8.92%,員工持股平臺天津麥旺持股5.00%。
其中,東軟醫療董事長劉積仁通過大連康睿道實際控制東軟控股40.47%的股份。同時,東軟控股也是東軟集團的最大股東,持有其12.97%的股份。換句話說,劉積仁為融入東軟集團以及東軟醫療的最終實際控制人。
此外,中國人民財產保險、高盛集團、百度等也均為東軟醫療的外部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4.38%、2.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