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交所科創板披露的信息顯示,上海仁會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仁會生物”)的IPO申請狀態變成了“終止注冊”。這意味著,仁會生物本次沖刺科創板上市宣告失敗。
據了解,仁會生物的首席執行官為左亞軍,其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借助此次科創板契機,希望有更多的資金、資源介入早期新藥的基礎研究,因為這才是醫藥創新的基石。“只有看到長遠,有決心投長遠,才能支撐這個領域未來持續的發展。”
曾計劃募資30億元
貝多財經了解到,仁會生物最早于2020年8月14日在科創板遞交注冊并獲得受理。2020年7月31日,仁會生物接受科創板上市委的現場問詢。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58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顯示,仁會生物的發行上市(首發)獲得通過。
不過,科創板上市委要求仁會生物的結合誼生泰產品的創新性及其未來市場空間,進一步評估招股說明書中相關風險提示是否充分、準確;結合募集資金規模和投向,對募集資金使用和管理能力做特別風險提示等。
2020年8月初,仁會生物對科創板上市委會議意見落實函進行了回復。仁會生物認為,誼生泰定位于餐后血糖市場,市場空間大。同時,在療效和安全性方面優勢明顯,在治療費用和依從性上的劣勢對市場空間影響有限。
根據仁會生物介紹,中國目前有1.3億糖尿病患者,其中80%以上的患者餐后血糖超標,且患者人數仍以約3%速度持續增長。根據糖尿病藥物市場結構測算,2018年中國治療餐后血糖高藥物市場規模約329億元,餐后市場空間巨大。
貝多財經了解到,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人口共有14.12億。按此計算,約合每10個人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此外,有研究數據顯示,每10個成年人中,就至少有1個是糖尿病患者,和3個糖尿病前期患者。
此前招股書顯示,仁會生物本次上市曾擬募資30.05億元。其中,12.4億元用于新藥研發項目,1.56億元用于轉化醫學平臺項目,8.87億元用于二期建設項目,6.7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及歸還銀行貸款。
仁會生物表示,其本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圍繞主營業務展開,是公司依據未來發展規劃做出的戰略性安排。對于本次募集資金,公司將嚴格遵循募集資金使用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公司管理制度,規范資金用途,加強募集資金管理。
對此,仁會生物在提示募集資金使用和管理能力風險時稱,由于本次募集資金金額較大,擬投資項目數量較多,項目投資相關風險較高,公司提醒投資者注意募集資金使用和管理能力的相關風險。
三年累計虧損6個億
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仁會生物實現營收分別為1408.96萬元、2732.31萬元、5687.15萬元和607.59萬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60億元、-2.14億元、2.64億元和-1.76億元,扣非后分別凈虧損-1.50億元、-2.04億元、-2.66億元和-1.78億元。
換句話說,仁會生物2017年至2019年的三年期間累計凈虧損金額約為6.2億元。據了解,仁會生物的虧損主要是高額的研發開支導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該公司的研發投入占各期營收的比例分別為491.93%、193.38%和160.78%。
不僅如此,仁會生物的銷售費用率不遑多讓。2017年、2018年和2020年,仁會生物的銷售費用金額分別是6059.15萬元、8532.75萬元和1.54億元,銷售費用率分別為430.04%、312.29%和271.35%。
仁會生物表示,其核心產品誼生泰持續的市場開拓使得銷售費用金額較高,并且高于營業收入。目前,該公司已上市產品誼生泰和主要在研產品均聚焦慢病藥物領域,而慢病藥物的市場導入期相對較長,需要長期大額的市場推廣投入,在一定期間內的銷售費用還會持續擴大。
報告期內,仁會生物的主營業務收入來源于單一產品誼生泰。誼生泰于2017年上市銷售,2017年、2018年和2019年,誼生泰產品收入分別為1360.71萬元、2,681.69萬元和5,588.08萬元,占同期營業收入之比為96.58%、98.15%和98.26%。
仁會生物在提示風險時表示,該公司其他產品均處于在研狀態,產品的研發和上市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短期內,公司主要收入來源為誼生泰的銷售收入。如誼生泰的生產或銷售出現不利變化,則將對公司現金流、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對此,科創板上市委也在2020年7月31日的審核現場對仁會生物提出問詢的主要問題包括:結合與其他餐后高血糖藥物相比較的優劣勢,說明誼生泰產品的創新性及其未來市場空間,評估相應的風險提示是否充分;
科創板上市委表示,結合整體產品管線的研發進度看,仁會生物的管線較為薄弱,對貝那魯肽依賴性較大。對此,科創板上市委要求該公司說明,未來發展是否面臨持續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