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海創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創藥業”)在上交所科創板披露招股書,并獲得受理。招股書顯示,海創藥業擬公開發行2476萬股,募資25.04億元。
資料顯示,海創藥業是一家基于氘代技術和PROTAC靶向蛋白降解等技術平臺,以開發具有重大臨床需求的Best-in-class(同類最佳)、First-in-class(國際首創)藥物為目標的藥企。
根據介紹,海創藥業專注于腫瘤、代謝性疾病等重大治療領域的創新藥物研發。截至目前,海創藥業尚未產生任何營收。因此,海創藥業稱,“由于公司尚無營收和利潤,故此次選擇第5套上市標準。”
即:預計市值不低于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并滿足相應條件。
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度,海創藥業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857.87萬元、-1.12億元、-4.90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普通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5219.83萬元、-1.25億元、-4.56億元。
海創藥業表示,其核心產品仍處于臨床階段,公司尚未盈利并預期持續虧損。截至2020年末,其累計未分配凈虧損3.88億元。海創藥業稱,“由于未來一段時間內,公司預計仍將增加研發投入,未來預計仍將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
報告期內,海創藥業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產品管線的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及上市申請。報告期內,其研發費用分別為4893.45萬元、1.16億元、4.29億元,未來仍需持續較大規模的投入研發。
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海創藥業的產品管線擁有10個主要在研藥品項目,同時儲備多項處于早期研究階段的在研項目。海創藥業稱,其未來仍將投入大量研發支出用于推進公司在研產品完成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及上市申請。
2018年、2019年、2020年,海創藥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775.13萬元、-8143.43萬元與-2.44億元。海創藥業稱,其未來將在推動在研藥物的臨床前研究、臨床開發及商業化等諸多方面繼續投入大量資金。
不過,海創藥業也表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貨幣資金余額為11.39億元,資產負債率為16.98%,短期償債能力良好。據貝多財經了解,這得益于其在2020年9月剛剛完成了10億元C輪融資。
在此之前,海創藥業曾在2014年、2017年、2019年和2020年8月完成天使輪、A輪、B輪以及B+輪融資。疊加C輪融資后,其股東包括盈創資本、復星醫藥、博遠資本、建銀國際、洪泰基金等。
不過,海創藥業的控制權一直掌握在其管理團隊手中。其中,YUANWEICHEN(陳元偉)、陳元倫兄弟為該公司的共同實際控制人。當前,陳元偉擔任董事長及總經理(總裁)職務,陳元倫擔任董事一職。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擬科創板上市企業,海創藥業還有部分項目成果來自于第三方。早在2016年,海創藥業曾將其HC-1119項目在中國境內唯一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主體授權給四川海思科。
合作過程中,雙方各占項目收益的50%,以四川海思科向海創藥業支付專利許可費的方式進行項目權益分配。同時,四川海思科承擔HC-1119項目境內全部臨床試驗支出。
而在2020年,海創藥業與四川海思科簽署解除協議,四川海思科將原獲授HC-1119項目的相關成果以2.6億元的價格轉讓海創藥業,分三期支付。其中,第三期的支付金額為1.5億元,需在上市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