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貝達藥業”)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在此之前,貝達藥業曾于2021年2月8日赴港遞交招股書,并在5月30日披露通過聆訊后的招股書。
而后,因未能在6個月內遞交開啟招股,貝達藥業在香港上市申請材料于2021年8月初自動“失效”。而按照規定,在遞表9個月的時間內補充材料可繼續推進上市進程。而超過9個月的貝達藥業,需要重新開始排隊。
據中國網財經此前報道,貝達藥業董秘辦相關負責人在回復時表示,“A1的上市申請是6個月加3個月的時效,這個失效并不影響貝達藥業在港交所的上市進程,目前處于正常推進中。”
而按照計算,貝達藥業在2021年11月8日就已經達到“6個月加3個月”(即9個月)的時間。換句話說,貝達藥業首次沖刺港交所上市最終以失敗而落幕。此次,是貝達藥業“第二次”加入排隊序列。
事實上,早在2016年11月7日,貝達藥業就已經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其證券代碼為“300558”。截至2021年12月2日,貝達藥業在A股市場的價格收報79.55元/股,總市值為330.4億元。
相較于2021年1月22日的最高價143.15元/股,貝達藥業的股價累計已經下跌44.43%。在此期間,貝達藥業的股價曾在2021年9月1日盤中一度跌至72.41元/股。按照12月2日收盤價計算,貝達藥業的總市值較年內最高時蒸發約264億元。
貝達藥業宣稱,其已推出兩款自主研發的癌癥靶向創新藥及一款生物類似藥,建立逾20項1類新藥開發計劃,并積累了近十年的成功商業化經驗。
根據招股書介紹,貝達藥業的首款上市藥物埃克替尼(凱美納?)是中國國內首款自主研發的1類(前稱為1.1類)小分子靶向抗癌創新藥,且是目前中國肺癌治療領域的暢銷創新藥品牌。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以及截至2020年及2021年9月30日止九個月,貝達藥業來自埃克替尼的銷售收入分別占其總收益的98.7%、96.6%、96.9%、97.5%及91.3%,占比均超過90%。
財務方面,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貝達藥業的營業收入為12.24億元、15.54億元和18.7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3.6%;凈利潤分別為1.67億元、2.31億元和6.0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90.49%。
截至9月30日的2021年前9個月(前三季度),貝達藥業的收入為17.24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15.14億元減少12.18%;凈利潤3.45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5.47億元減少36.93%。
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貝達藥業的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1.64億元、2.26億元和3.42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其經調整后凈利潤為3.45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2.91億元增長18.56%。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以及截至2020年及2021年9月30日止九個月,貝達藥業98.7%、96.6%、97.5%、97.6%及98.3%的收入來自藥品銷售,其中2018年、2019年藥品銷售的100.0%收入來自埃克替尼的銷售。
而在2020年,貝達藥業藥品銷售收入的99.4%來自埃克替尼的銷售,0.6%來自恩沙替尼的銷售。2021年前三季度,其藥品銷售收入的92.9%來自埃克替尼的銷售,7.1%來自恩沙替尼的銷售。
招股書顯示,貝達藥業2018年至2020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5.81億元、6.69億元和7.42億元,占各期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7.5%、43.1%和39.7%。2021年前三季度,其研發投入為5.98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為34.7%。
盡管貝達藥業的研發投入持續高漲,但研發成果卻并不理想。目前,貝達藥業仍有超過就成的收入來自埃克替尼,該類藥品的地位難以動搖。此外,貝達藥業還曾暫緩伏立諾他、氯法拉濱以及BPI-2009C項目、BPI-15086項目等的進一步研發。
和研發投入相當的是,貝達藥業的銷售費用同樣不俗。此前財報數據顯示,貝達藥業2018年至2020年的銷售費用分別為4.96億元、5.63億元和6.84億元,占其各期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0.55%、36.23%和36.57%。
值得一提的是,貝達藥業在沖刺港交所上市期間,曾有一名核心高管離職。2021年3月12日,貝達藥業公告稱, LI MAO(毛力)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該公司第三屆董事會董事、資深副總裁兼首席醫學官職位,其辭職后將不在貝達藥業擔任其他職務。
根據介紹,LI MAO于2018年4月起擔任貝達藥業資深副總裁兼首席醫學官一職,并于2018年5月起擔任該公司董事。在任職期間,LI MAO分管貝達藥業的臨床研究和戰略合作工作。
但貝達藥業在公告中稱,該公司副總裁兼臨床管理和醫學事務負責人季東、副總裁李盈分別負責臨床研究和戰略合作的具體業務,各個項目相關工作均在正常推進當中,LI MAO的辭職不會對其經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