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奧浦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奧浦邁”或“奧浦邁生物”)在上交所科創板遞交上市申請,并獲得受理,海通證券為其保薦人。如若順利,奧浦邁將成為“細胞培養基第一股”。
本次沖刺上市,奧浦邁擬募資5.03億元,將用于CDMO生物藥商業化生產平臺、細胞培養研發中心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其中,奧浦邁CDMO生物藥商業化生產平臺擬投入3.21億元,占比高達63.9%。
沖刺細胞培養基第一股
信息顯示,奧浦邁成立于2013年11月,取名于“Optimize(優化)”,是一家專門從事細胞培養產品與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致力于細胞培養產品和工藝開發、生物醫藥核心原料培養基研發生產和生物藥委托開發生產服務(CDMO)。
奧浦邁宣稱,其通過將細胞培養產品與服務的有機整合,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加速新藥從基因(DNA)到臨床申報(IND)及上市申請(BLA)的進程,通過優化培養產品和工藝降低生物制藥的生產成本。
目前,奧浦邁已開發了多種經客戶確認能夠替代進口品牌的培養基產品,并已實現商業化銷售,廣泛應用于蛋白/抗體生產、疫苗生產、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等生物制品生產領域。
奧浦邁的細胞培養產品和服務分為培養基銷售和CDMO服務兩類,主要面向生物制品企業及科研院所等,一方面向客戶提供藥物開發和科學研究所需的培養基產品;另一方面,為藥物研發企業提供在細胞株構建、工藝開發、分析服務及定制開發、中試生產及臨床I&II期的CDMO技術服務。
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前三季度,奧浦邁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約為3384.38萬元、5852.11萬元、1.25億元以及1.51億元,實現歸屬凈利潤分別約為-4248.03萬元、-1226.54萬元、1168.46萬元以及4616.98萬元。
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奧浦邁2018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分別為63.43萬元、-1,279.52萬元、544.70萬元、3800.84萬元。以此來看,奧浦邁已經在2020年實現了扭虧為盈,并在2021年大幅增長。
研發投入占比連年下降
招股書顯示,細胞培養基業務為奧浦邁的主要收入來源。報告期內,奧浦邁的培養基業務收入分別約為1970.6萬元、2602.06萬元、5336.99萬元以及9477.04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8.23%、44.46%、42.71%以及62.69%。
同期,CDMO業務產生的營收分別約為1413.78萬元、3250.05萬元、7160.06萬元以及5640.53萬元,占奧浦邁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1.77%、55.54%、57.29%以及37.31%。
報告期內,奧浦邁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61.18%、49.82%、45.99%以及63.16%,其中2019年和2020年呈現下降態勢,且均低于50%。奧浦邁解釋稱,系毛利率較高的培養基產品和毛利率較低的CDMO服務收入占比結構變化所致。
作為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奧浦邁對研發的投入力度略顯不足。根據招股書,奧浦邁在報告期內的研發投入分別為786.56萬元、2344.06萬元、2255.67元和1469.60萬元,合計為6855.89萬元。
與之對應的是,奧浦邁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3.24%、40.05%、18.05%、9.72%。其中,2019年的投入大幅增長,但自2020年起開始下降,且降速明顯。
不過,奧浦邁的研發投入占比在2019年、2020年均高于同行業可比公司。而從行業趨勢來看,義翹神州、百普賽斯和納微科技等的研發費用率整體均處于下降趨勢。
奧浦邁在招股書中稱,其2021年以來收入規模保持了快速增長,隨著公司細胞培養產品及服務技術平臺的持續完善,公司收入規模大幅提高,研發投入的增長率低于營業收入的增長率,因此研發費用率進一步降低。
截止到2021年9月30日,奧浦邁共有研發人員合計89人,占員工總人數的43.63%。其中,核心技術人員共計4人,分別為肖志華、賀蕓芬、梁欠欠和王立峰。
知識產權方面,奧浦邁稱其通過商業機密、專利申請等形式對自身科研成果形成及時保護,并及時將相關知識研究成果產業化,截至本招股說明書簽署日,該公司及其子公司已獲得5項發明專利、62項實用新型專利和2項外觀專利。
據智慧芽數據顯示,奧浦邁自身共申請專利72件,最早專利申請是2016年,近3年專利增長率為225.00%。其中非外觀專利70件,占比97.22%,包括發明專利15件,實用新型55件。
目前,奧浦邁主要專注在培養基、新型結構、細胞培養、過濾裝置、出料口等技術領域。從研發團隊情況來看,該企業有38個發明人。其中,發明數量最多的發明人為肖志華,發明71件專利。
智慧芽數據還顯示,奧浦邁存在2條專利質押信息,對應的專利為“一種生物制品低溫冷凍儲液包裝袋(專利號CN2082U)”,質權人為上海浦東科技融資擔保有限公司。
行業前景持續向好
根據沙利文報告,從行業發展來看,中國生物藥市場從2016年的1836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345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7.1%。沙利文報告稱,預計2025年中國生物藥市場將進一步達到811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8.6%。
同時,中國CDMO市場從2016年的105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31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2.0%。沙利文報告指出,未來市場將保持快速增長,預計2025年市場將達到93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4.2%。
就中國培養基市場而言,目前仍然被賽默飛、丹納赫、默克三大進口廠家占據著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但是近年來一批國產的培養基公司逐漸崛起,在疫苗生產市場和抗體藥物生產市場中嶄露頭角,逐漸開啟培養基國產化的進程。
奧浦邁在招股書中稱,國內廠商在培養基工藝技術開發和定制化服務方面已有一定的技術積淀,在部分技術方面已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國內廠商將在未來打破進口壟斷格局的進程中扮演重要力量,逐漸成為國內培養基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不過,奧浦邁也坦言,賽默飛、丹納赫、默克、藥明生物等大規模企業在細胞培養基和/或CDMO服務行業深耕多年,應用經驗豐富、客戶基礎好、合作緊密。與該類競爭對手相比,公司規模相對較小,市場推廣與開拓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股權方面,在奧浦邁上市前的股權架構中,肖志華直接持有奧浦邁32.54%股份。同時,肖志華和賀蕓芬夫婦通過寧波穩實間接控制9.44%的股份,合計控制公司41.98%股份。
按照招股書認定,奧浦邁的公司實際控制人為肖志華和賀蕓芬夫婦。肖志華直接持股32.54%。其中,肖志華為中國國籍,擁有美國永久居留權,擔任奧浦邁董事長兼總經理職務,也是該公司的技術負責人、培養基開發負責人。
目前,賀蕓芬同樣為中國籍,擁有美國永久居留權,擔任奧浦邁的董事兼副總經理、核心技術人員。據了解,肖志華、賀蕓芬夫婦二人系校友,均畢業于紐約州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