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已經通過港交所聆訊的捍宇醫療招股書被港交所標注為“失效”。這意味著,捍宇醫療在香港上市的計劃已然有所推遲,或將暫停或延后首次公開發行(IPO)事宜。
根據港交所規則,擬發行人向港交所遞表時間超過6個月未能通過聆訊、發行上市,其申請狀態將自動“失效”。不過,“失效”并不代表上市失敗,仍可通過更新材料繼續推進上市。
貝多財經了解到,除了捍宇醫療外,已經通過聆訊但并未開啟招股而“失效”的擬發行人不在少數,包括億騰醫藥(Edding Group)、百心安生物、貝達藥業等。其中,百心安生物已于今年9月13日再度遞表。
捍宇醫療持續虧損
相比之下,貝達藥業本身已是深交所創業板上市的公司,而億騰醫藥、捍宇醫療、百心安生物等則均尚未在任何公開市場掛牌上市。截至目前,億騰醫藥也并未重新遞交招股書。
此前的招股書顯示,億騰醫藥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營收分別為17.87億元、14.78億元、18.74億元和17.68億元,年度利潤(凈利潤)分別為-3853.8萬元、-2.15億元、1.73億元和8693.9萬元。
以此來看,億騰醫藥在報告期內的利潤率分別為-2.2%、-14.6%、9.2%和4.9%,并在2019年實現扭虧為盈。不過,其2020年的營收和凈利潤規模同比2019年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凈利潤同比驟降約五成。
就目前而言,億騰醫藥已經實現了“自我造血”,能夠為自身提供穩定的收入,并實現盈利。相比之下,捍宇醫療則仍處于研發階段,并未未商業化任何管線產品。
根據捍宇醫療招股書,其2019年、2020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0元和49.0萬元,主要來自寵物治療及寵物醫療健康服務。同期,捍宇醫療的凈虧損分別為4813.3萬元、1.29億元。
2021年第一季度,捍宇醫療的收入為37.4萬元,2020年同期的營收為5.3萬元;期內虧損(凈虧損)為2840.4萬元,2020年同期的期內虧損為1661.9萬元。
急需通過融資補血
公開信息顯示,捍宇醫療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醫療科技公司,致力于結構性心臟病領域的創新醫療器械的研發及商業化。根據介紹,其核心產品為二尖瓣介入器械Valve Clamp,用于對二尖瓣反流疾病進行微創介入治療。
捍宇醫療曾尋求在A股上市計劃,并于2020年12月委聘中金公司擔任其保薦人,經歷就籌備建議A股上市的輔導期,其后于2021年3月終止。而后,捍宇醫療于2021年4月向港交所公開提交上市申請。
捍宇醫療在招股書中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其核心產品ValveClamp有望成為首款即將商業化的國內開發的TMV器械。而招股書則顯示,ValveClamp及其另一在研產品ReAces的專利均系捍宇醫療購買所得。
具體而言,捍宇醫療于2018年12月以總對價500萬元向中山醫院收購ValveClamp的相關專利,并于2021年2月以總對價460萬元向中山醫院收購ReAces的相關專利申請。
捍宇醫療在招股書中稱,其預期 ValveClamp將在2023年第一季度完成注冊并上市。而這意味著,捍宇醫療還將需要2至3年才能有可能實現管線產品的初步商業化。
不難看出的是,在管線產品持續商業化前,捍宇醫療或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錄得虧損。對此,捍宇醫療在其招股書中提示風險時坦言,其預計于不久的將來繼續產生凈虧損。
單就研發開支而言,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第一季度,捍宇醫療的研發成本分別為2939.3萬元、3206.9萬元和1564.2萬元。其中,核心產品ValveClamp產生研發開支分別占同期研發開支總額的71.1%、77.3%和46.3%。
除此之外,捍宇醫療還需要承擔日常的行政開支等。此前,捍宇醫療還表示,該公公司估計截至2021年2月28日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將足以維持其財務能力約19個月。
換句話說,捍宇醫療十分需要通過獲得新的融資來進行補血。無疑,通過在港交所IPO就是一個極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