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未能在6個月內通過聆訊,科亞方舟(也稱“科亞醫療”)在港交所披露易的上市狀態變成了“失效”。這意味著,科亞方舟首次沖刺港交所上市宣告折戟(即“暫時失敗”)。
不過,這不代表科亞方舟終止上市,而是可以通過更新材料繼續推進IPO進程。在此之前,百心安生物、貝達藥業、英科醫療、心瑋醫療等也曾出現過“失效”的情況。
其中,心瑋醫療已經重新遞交招股書并已經實現在港交所掛牌。相比之下,百心安生物、貝達藥業均曾通過聆訊,但由于超過6個月未能上市而被標注為“失效”。
目前,百心安生物已經再度遞交更新后的招股書,重新推進上市流程。不過,百心安生物仍需要再度通過聆訊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動作。換句話說,已經“失效”的科亞方舟也需要重新遞交招股書。
根據介紹,科亞醫療致力于開發能夠解決實際臨床難題的AI解決方案,與全球200多個醫療保健系統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產品主要用于冠狀動脈導管實驗室,醫院和成像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科亞方舟的創始人、前董事長為周亞輝。此前,周亞輝曾任昆侖萬維(300418.SZ)董事長。2020年中旬,周亞輝曾表示,“科亞醫療將作為AI醫療估值最高的準獨角獸企業,有望第一家登陸資本市場”。
時隔一年有余,科亞醫療(科亞方舟)仍未實現上市。除了科亞方舟外,AI醫療科技公司數坤科技、鷹瞳科技、推想醫療等也在推進在港交所上市計劃。其中,推想醫療、鷹瞳科技已經遞交招股書,數坤科技也已報送申請材料。
目前,鷹瞳科技、推想醫療、數坤科技等均已實現了商業化。其中,鷹瞳科技2019年、2020年的收入分別為3041.5萬元、4767.2萬元,推想醫療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662.2萬元、2770.2萬元。
對比可知,鷹瞳科技的商業化規模要遠遠超過其他AI醫療企業,推想醫療則緊隨其后。相比之下,科亞方舟并未有明顯的成就,其收入主要來自于向醫院提供研究服務。
此前的招股書顯示,科亞方舟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116.7萬元、70.9萬元;毛利分別為89.6萬元、20.9萬元;年內虧損(凈虧損)分別為5392.5萬元、4.87億元。
不過,科亞方舟在2021年已有可商業化的產品。其在招股書中援引灼識咨詢報告稱,該公司的核心產品深脈分數是第一款獲得國家藥監局認證的可在中國開展商業化的三類人工智能醫療器械。
報告期內,科亞方舟的虧損主要是研發開支大,這一點在鷹瞳科技、推想醫療等企業身上也毫不例外。單就科亞方舟而言,其2019年、2020年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543.5萬元、1.17億元。
相比之下,推想醫療的虧損規模在一眾沖刺港交所上市的AI醫療企業中最高。招股書顯示,其2019年、2020年的凈虧損分別為4.02億元、5.87億元,經調整后的凈虧損分別為1.52億元、1.25億元。
而科亞方舟的虧損規模增速則遠超其他同行。此外,科亞醫療2019年、2020年的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5270.6萬元、5487.5萬元,均處于流出狀態。
對此,科亞醫療解釋稱,“主要是由于我們擴大產品管線及收購一家附屬公司所致。” 但這也意味著,科亞方舟醫療需要獲得額外融資為其營運提供資金。若無法補血,其商業化進程或將受阻。
截至2020年12月,科亞方舟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8.37億元,而2019年同期為2629.6萬元。根據招股書,其曾在2020年12月完成若干輪股權融資,總額約為8.5億元。
IPO前,周亞輝持有科亞方舟43.21%的股份,科亞方舟董事長、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昆侖萬維董事長、總經理、財務總監王立偉持股5.23%,科亞方舟首席執行官(CEO)宋麒持股9.73%。
同時,雅惠資本通過雅惠乾灃持股6.27%,IDG資本通過珠海昆達持股3.31%,昆侖萬維通過昆侖互聯網智能基金、昆諾天勤分別持股2.5%、1.9%,紀源資本、源碼資本分別持股3.0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