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一個月,新近上市的騰盛博藥(HK:02137)重回發行價后,其股價也創造了歷史新高。
8月5日,騰盛博藥的股價收報28.80港元/股,單日漲幅為16.60%,市值達到207.35億港元。據貝多財經了解,這也是騰盛博藥的總市值首次突破200億港元關口。
公開信息顯示,騰盛博藥成立于2017年,專注于傳染病、肝臟和肺部疾病、COVID-19和HIV等疾病領域的創新藥物研發及商業化。2021年7月13日,騰盛博藥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據了解,洪志為騰盛博藥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持股5.45%。在創立騰盛博藥之前,洪志曾在葛蘭素史克(GSK) 擔任感染性疾病治療領域的高級副總裁和部門負責人。
本次赴港上市,騰盛博藥發售1.12億股股份,發行價為22.25港元/股,募集24.82億港元。上市首日(7月13日),騰盛博藥便跌破發行價,盤中最低報20.30港元/股,收報22.95港元/股,位于發行價之上。
招股書顯示,騰盛博藥已建立了一條針對infection disease傳染病及CNS中樞神經疾病的10多個創新候選產品組成的管線,涵蓋臨床前到臨床階段項目。同時,騰盛博藥也有權對授權合作伙伴的最多五個額外創新項目進行授權新藥。
目前,已有4款候選藥進入二期或三期臨床階段。其中,針對新冠病毒的BRII-196和BRII-198已進入全球Ⅲ期試驗,針對慢性乙型肝炎的BRII-835和BRII-179聯合療法也進展到國際多中心Ⅱ期臨床階段。
此外,艾滋病(HIV)新治療選項——每周口服單片方案(QW STR):BRII-778的1期臨床試驗已開始,BRII-732的美國臨床試驗申請已經在2021年3月遞交。騰盛博藥稱,其將探索為艾滋病感染者提供延長給藥間隔的治療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騰盛博藥并非全部自研型“選手”,而是以授權引進(License in)為主,授權和自研的比例為7:4。在其11條在研管線中,共有7條為引進項目,僅有4條為內部研發。
2020年3月31日,騰盛博藥還宣布與清華大學、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達成合作,將共同推進針對新冠病毒的全人源單克隆中和抗體的研究、轉化、生產和商業化。
由于未能實現實現商業化,騰盛博藥仍處于虧損狀態。騰盛博藥在招股書中稱,其尚未有一款藥物獲準進行商業銷售,因此并未從產品銷售產生任何收入。騰盛博藥認為,其絕大部分經營虧損是研發開支及行政開支所致。
具體來看,騰盛博藥2019年、2020年的營收分別為2033.9萬元、8462.5萬元,其他收益及虧損分別為3.93億元、3.72億元,年內虧損(凈虧損)分別為5.21億元、12.83億元。
2019年、2020年,騰盛博藥的研發開支分別為8378.5萬元、8.76億元,其中2020年同比2019年增加約9.5倍;行政開支分別為6333.4萬元、1.03億元,其中2020年同比2019年增長62.64%。
得益于年初獲得由景順發展市場基金(Invesco Developing Markets Fund)的1.55億美元C輪融資,騰盛博藥并不算缺錢。截至2021年4月30日,騰盛博藥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8.45億元。
在此之前,騰盛博藥曾分別在2018年、2019年獲得A輪、B輪融資,合計融資2.6億美元,投資方包括云峰基金、紅杉資本、通和毓承、博裕資本、ARCH Venture Partners和藍池資本等。
IPO前,博裕資本合計持股18.53%,為騰盛博藥的第一大股東。同時,6 Dimensions Capital持股17.80%,ARCH持股17.80%,紅杉資本合計持股9.72%,云鋒基金合計持股9.72%,Vir持股5.68%。同時,高瓴資本持股0.36%。
其中,Vir公司也是騰盛博藥的主要合作方。2018年5月,騰盛博藥曾與Vir公司簽訂許可協議,獲得后者最多4項傳染病資產的中國獨家許可權。同年,Vir公司參與了對騰盛博藥的投資。
雖然騰盛博藥尚未實現商業化,更不要提盈利。但早期投資人的股權收益已經接連飆升。早在2018年完成A輪融資后,騰盛博藥的估值約為1.98億美元,C輪融資達到14.55億美元。
按騰盛博藥上市時計算,其市值就達到了160億港元(約合20.57億美元)。截至2021年8月6日港股收盤,其市值增至207.35億港元(約合26.65億美元),A輪投資人已經增加約12.5倍,賬面收益超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