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創板撤回上市申請后,東軟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軟醫療”)將目光瞄向了港交所。
5月14日,貝多財經發現,東軟醫療于日前向證監會遞交了《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包括普通股、優先股各類股票及股票的派生形式)審批》申請,材料于5月13日接收。
這也意味著,東軟醫療將轉道境外上市,有望近期將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在此之前,東軟醫療曾于2020年6月30日在上交所科創板遞交招股書,但歷經問詢后于2020年11月27日終止,宣告首次沖擊上市失利。
在此之前,東軟醫療曾因財務資料過期中止審核。而對于撤回申請,東軟醫療方面表示,不會放棄IPO,未來會根據疫情的發展態勢以及市場的變化趨勢等,適時考慮重啟IPO的推進計劃。
資料顯示,東軟醫療是一家大型醫學診療設備制造商,主要從事大型醫學診療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及相關解決方案與服務,產品覆蓋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系統(CT)、磁共振成像系統(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系統(DSA)等。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東軟醫療在中國市場的CT設備保有量為2573臺,占中國市場保有量的10.4%,位列國產品牌第一,僅次于GE、西門子、飛利浦三大跨國公司。
東軟醫療在其招股書中稱,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該公司股權結構較為分散,不存在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第一大股東東軟集團持股比例為29.9436%,第二大股東威志環球持股比例為26.5202%。
此前,東軟集團曾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投資參股的東軟醫療、東軟熙康、東軟望海均有上市的考慮。目前,東軟醫療已經進入上市輔導階段,東軟熙康、東軟望海也正在積極評估和準備。
根據招股書數據,東軟醫療2017年、2018年、2019年的營收分別為14.45億元、19.26億元、19.25億元,對應的凈利潤分別為5157.95萬元、1.69億元、8265.27萬元。
2017年、2018年、2019年,東軟醫療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1167.67萬元、8276.06萬元和3512.86萬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ROE)分別為3.08%、7.40%和2.76%。
貝多財經發現,東軟醫療2019年的營收水平基本與2018年持平,陷入增長停滯泥潭。與此同時,其2019年的凈利潤規模、ROE也出現了大幅下滑的情況,其中,ROE同比減少了4.64個百分點。
2019年,東軟醫療的凈利潤規模同比2018年減少51.09%,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同比減少57.55%。東軟醫療稱,盈利規模減少主要系該公司毛利率下降、期間費用上升綜合所致。
數據顯示,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東軟醫療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1.55%、41.27%和39.82%,總體呈下降趨勢。東軟醫療解釋稱,主要系公司產品銷售結構變化所致。
其中,東軟醫療的醫學診療業務主要產品CT系列的毛利率由2018年的40.99%減少至2019年的38.44%。與此同時,其CT系列產品的單價、銷量在2019年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相比之下,東軟醫療列舉的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毛利率在2017年、2018年、2019年的平均值分別為59.13%、60.01%、58.90%,整體保持在60%上下,而東軟醫療與平均值還有著20個百分點的差距。
東軟醫療在招股書中提示風險時表示,若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導致公司毛利率進一步下降,銷售、管理、研發相關期間費用持續增加,公司可能面臨未來年度經營業績下滑的風險。
另據了解,2017年、2018年、2019年,東軟醫療的非經常性損益分別為4002.64萬元、8698.52萬元和5314.89萬元,占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的比例分別為77.42%、51.24%和60.21%,非經常性損益對該公司業績的影響較大。
東軟醫療稱,“公司非經常性損益主要為2018年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益、2019年單獨進行減值測試的應收款項減值準備轉回,以及報告期內的政府補助。公司如果未來不再持續獲得政府補助,將對公司業績形成較大影響。”
東軟醫療還表示,此外,若其他各種因素導致公司經營性利潤下滑或增長不及預期,非經營性損益占凈利潤比例增大,將存在公司盈利質量下降的可能。
根據東軟醫療披露,其2020年上半年的收入同比增長38%,凈利潤是2019年同期的11.9倍。數據顯示,東軟醫療已向俄羅斯、美國、巴西等30多個海外國家發運了眾多CT、DR等產品。
招股書顯示,東軟醫療列舉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GE醫療、西門子醫療、飛利浦醫療,以及萬東醫療、邁瑞醫療、開立醫療等。其中,萬東醫療、邁瑞醫療、開立醫療均為A股上市公司。
從經營上來看,邁瑞醫療、萬東醫療、開立醫療2019年的營收分別為165.56億元、9.82億元、12.54億元,各有千秋。財務表現上來看,以2019年為例,萬東醫療、邁瑞醫療、開立醫療的凈利潤規模均高于東軟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