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4日,艾迪康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艾迪康控股”或“艾迪康”)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材料,摩根士丹利及杰富瑞為聯席主席保薦人。在此之前,艾迪康曾于2021年6月30日遞表,但在后期“失效”。
更新后的招股書顯示,艾迪康補充披露了2021年的財務數據等內容。根據招股書,艾迪康2021年的營業收入為33.80億元,年內溢利(凈利潤)為3.22億元,經調整后凈利潤為4.51億元。
而此前招股書則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艾迪康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5.30億元、17.29億元和27.42億元,對應的凈利潤分別為227.4萬元、7044.3萬元和2.89億元。
據貝多財經了解,艾迪康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全國連鎖經營的獨立醫學實驗室(ICL)機構。根據介紹,該公司在全國設有24家醫學實驗室,業務覆蓋28個省市自治區,為一萬多家活躍客戶提供醫學檢驗服務。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按過去三年總收入計,艾迪康為中國三大獨立醫學實驗室服務提供商之一。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艾迪康的檢測組合包括約3100種醫療診斷檢測,其中包括約1500多種普檢及150多種特檢。
就行業而言,艾迪康所在的ICL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中國ICL市場由2016年的117億元增至2020年的198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4.0%;預計將于2025年達到46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8.4%。
此外,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中國ICL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2020年,中國ICL滲透率約6%,在每位患者的臨床檢測支出方面亦較為落后,未來市場仍有進一步發展及繼續增長的廣闊空間。
于往績記錄期間,艾迪康的檢測量從2019年的4600萬次增加30.7%至2020年的6010萬次,并進一步增加33.9%至2021年的8050萬次。按收入結構來看,艾迪康的絕大部分收入來自醫療診斷檢測服務,其次則是醫療產品銷售。
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艾迪康來自醫療診斷檢測服務的收入分別為16.07億元、25.13億元和31.45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3.0%、91.7%和93.1%。同期,醫療產品的銷售收入占比分別為7.0%、8.3%和6.9%。
貝多財經發現,艾迪康是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獲益者”。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艾迪康來自非COVID-19業務的收入達到17.29億元,2020年、2021年分別為18.17億元和21.47億元,近三年的年復合增長率僅為11.43%。
相比之下,艾迪康在2020年非COVID-19檢測業務的收入為9.24億元,2021年則達到12.32億元,占各期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3.7%和36.5%。換句話說,新冠肺炎疫情已經給艾迪康帶來了超過20億元的收入,成為了營收主力選手。
艾迪康在招股書中稱,直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該公司共進行超過4300萬次COVID-19檢測。艾迪康表示,在提供COVID-19檢測方面的成功彰顯了其有能力迅速抓住出現的新增長機遇。
在本次上市前的股權架構中,凱雷集團(NSDAQ:CG)為艾迪康的控股股東,其通過Pearl Group Limited持股39.87%。相比之下,艾迪康創始人林繼迅、林鋒則通過Corelink、Mega Stream合計持股24.9%,二者為兄弟關系。
目前,林繼迅、林鋒均未在艾迪康擔任管理職務,僅林繼迅任非執行董事。根據招股書,凱雷亞洲併購基金董事總經理楊凌任艾迪康主席兼非執行董事,凱雷投資集團亞洲高級顧問任艾迪康執行董事,高嵩為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
據介紹,凱雷集團旗下基金Pearl Group Limited于2018年10月投資艾迪康并成為后者的控股股東。于2018年10月PearlGroup Limited投資后,艾迪康的兩位合伙創始人并未在本集團中擔任任何管理或行政職位。
這意味著,林繼迅、林鋒已經將公司的控股權“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