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銀保監會公布的罰單顯示,水滴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下稱“水滴保”)和微醫(北京)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下稱“微醫保險”)均收到一張罰單,其中前者被罰款120萬元,后者被罰款11萬元。
根據罰單信息,水滴保和微醫保險均存在問題為:“存在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的違法行為”,且均與安心財產保險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安心財險”)承保的保險產品有關。
其中,水滴保為紐交所上市公司水滴公司(NYSE:WDH)旗下平臺,微醫保險則為擬上市公司微醫控股(亦稱“微醫”)旗下。據貝多財經了解,微醫在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書被列為“失效”狀態,首次沖刺上市宣告“折戟”。
不過,招股書“失效”是屬于港股IPO的正常機制,并不代表企業IPO終止或失敗。截至目前,微醫尚未再度公開遞交上市申請,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該公司的IPO進行已然延遲。
微醫保險被罰款10萬元,廖杰遠為實際實控人
此次銀保監會披露的罰單顯示,水滴保的違規情況更為嚴重,其在代銷保險產品時涉及兩類違法問題,關聯安心保險的4款產品以及太平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下稱“太平財險”)的1款產品。
對于水滴保的違法行為,水滴保合計被處以罰款100萬元。同時,時任水滴保總經理楊光、水滴經紀精算部負責人張強,對相關行為負有責任,二人分別被罰款10萬元。
行政處罰決定書(銀保監罰決字〔2021〕36號)截圖
資料顯示,楊光為水滴公司的聯合創始人,2010年畢業于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精算專業。據了解,還曾擔任水滴保險商城總經理、水滴公司保險保障事業群總經理等職務。
相較于水滴保,微醫保險的情況略有不同。罰單顯示,經查,微醫保險實際銷售安心財險承保的“大家幫百萬醫療險”采用按月繳費方式的,首月收取保費均為0元或3元,與按照備案保險費率計算的首期應收保費不一致。
因違反《保險法》相關規定,銀保監會對微醫保險處于罰款10萬元的行政處罰。同時,時任微醫保險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周雪,對上述行為負有直接責任,被警告并罰款1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微醫保險是微醫旗下的保險經紀公司,由微醫控股創始人廖杰遠實際控股。其中,廖杰遠通過西藏健云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旗下的杭州廣發科技有限公司間接持有微醫保險99%的股權。
行政處罰決定書(銀保監罰決字〔2021〕37號)截圖
據了解,微醫保險的前身為北京中海聯合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在2017年被微醫收購并完成更名。同年,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也設立或收購了保險代理、保險經紀公司。
公開信息顯示,微醫的前身為“掛號網”,2015年進行了更名。當前,廖杰遠既是微醫的經營主體——微醫控股(浙江)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也是微醫的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
除了微醫保險外,廖杰遠還在2017年通過其間接控制的杭州廣發科技有限公司投資了永保保險代理有限公司(下稱“永保保險”)。目前,杭州廣發科技有限公司持有永保保險13.0%的股權,為其第一大機構股東。
其中,永保保險更是監管罰單的“常客”。就在2021年8月10日,遼寧銀保監局開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永保保險遼寧分公司因存在利用業務便利為其他機構或者個人牟取不正當利益的違法行為,被處以罰款12萬元。
此前的2020年7月10日,永保保險因存在委托未取得執業證書的人員從事保險銷售的行為,被河北銀保監局警告處分,并被罰款1萬元;2020年11月19日,永保保險及相關負責人被廣西銀保監局責令改正并處罰款共計13萬元。
累計虧損超20億元,上市申請材料已“失效”
早在2018年,微醫就曾多次傳出上市消息。根據媒體報道,微醫創始人廖杰遠曾在2019年底透露稱,“微醫已經準備好了IPO”。但直至2021年4月,微醫才公開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在此之前,微醫還曾在2020年任命友邦保險集團區域原首席執行官蔡強(John Cai),出任微醫集團董事會副主席兼CFO(首席財務官)。有分析認為,蔡強加盟微醫意味著該公司的上市步伐加快。
不過,微醫于2021年4月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書則顯示,蔡強已經不在該公司任職。取而代之的是,王永才于2020年12月出任微醫CFO一職,負責集團的整體財務規劃和管理工作。
作為一家成立超過10年的平臺公司,微醫的投資人可謂十分亮眼。IPO前,騰訊持有8.88%的股權,為該公司最大的外部股東。同時,微醫的股東還包括晨興創投、高瓴資本、復星醫藥、啟明創投、紅杉資本、高盛和友邦保險等。
管理層方面,微醫創始人廖杰遠持有13.49%的股權,為該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呢。除了廖杰遠、王永才外,微醫的管理層人員還包括該公司執行董事兼副董事長張曉春、總裁兼首席技術官王陽等人。
其中,王陽、王永才二人均為微醫在2020年聘任的高管。此前,王永才曾出任正賽聯創投董事長一職,現任正賽聯創投董事總經理、法定代表人。目前,正賽聯資本(正賽聯創投)持有微醫2.18%的股份。
財務方面,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微醫的收入分別為2.55億元、5.06億元、18.32億元,其中2019年、2020年分別同比增加98.32%、262.12%,業績增速不減。
但截至目前,微醫尚未實現盈利。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微醫的年內虧損(凈虧損)分別為40.52億元、19.37億元和19.14億元;經調整后的凈虧損分別為4.15億元、7.57億元和8.69億元,三年累計凈虧損20.41億元。
報告期內,微醫分別錄得負經營現金流7.09億元、8.58億元、9.42億元。微醫控股在風險章節稱,公司預計,隨著其擴充營業(規模擴張),其經營開支日后將會上升。
招股書顯示,微醫主要通過線上線下平臺提供醫療服務、健康維護服務。其中,微醫的醫療服務板塊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收入分別為1.18億元、1.86億元、7.07億元,健康維護服務收入分別為1.37億元、3.20億元和11.25億元。
不過,微醫并未在招股書中披露保險業務的具體業績數據。據貝多財經了解,包括保險在內的微醫保曾和微醫藥、微醫療、微醫械、微醫云等并列為微醫的五大事業群,原區域首席執行官蔡強加盟微醫時便是直接分管保險事業群。
而今,蔡強已然不在微醫任職,但友邦保險仍是微醫的股東,對該公司的持股比例為1.59%。從這一點上來看,友邦保險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微醫的認可和支持。
盡管如此,微醫仍未能在6個月內通過聆訊。今年10月初,微醫在港交所的上市申請狀態被列為“失效”狀態,首次沖刺上市宣告“折戟”。目前,其招股書已經無法查看或下載。此前,微醫曾在2021年4月1日公開遞表。
不過,“失效”并不代表上市失敗。招股書失效后,擬發行人在3個月以內可以通過更新資料重新申請再次上傳招股書“激活”上市程序,其中主要補充最新的相關財務數據和資料。
企業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后,港交所將繼續進行招股書審核及聆訊過程,并不會影響企業IPO的后續進度。對于微醫而言,還有半個月的時間可以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