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來源|貝多財經
近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的信息顯示,上海小方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小方制藥”)將于2023年7月14日接受上市委的現場審議,一同上會的還有上海錦江航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貝多財經了解到,小方制藥已于2023年7月6日更新了招股書(上會稿)。公開信息顯示,該公司的上市申請于今年3月3日獲得受理,準備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原計劃募資13.43億元。
天眼查信息顯示,小方制藥成立于1993年8月,法定代表人為FANG ZHIGUANG,前身為上海運佳黃浦制藥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的注冊資本為1.20億元,主要股東包括香港運佳、嘉興必余、國興資本等。
小方制藥主要向市場提供以開塞露為代表的家庭常備藥品,近年來營業收入呈穩定增長態勢,但近年來因受到上游原料成本提升和下游“價格戰”的雙重夾擊,主營業務的市場占有率與毛利率都有所下跌,研發能力也較為羸弱。
值得一提的是,小方制藥的計劃募資金額還有所縮減,相對減少約5億元。本次沖刺上市,小方制藥是否能“首戰告捷”?
一、營收穩定增長,核心產品較單一
據招股書披露,小方制藥是一家主營外用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制藥企業,于2002年創立“信龍”商標,經歷近三十年的行業耕耘,該公司的品牌與產品已具備一定的市場地位和知名度。
目前,小方制藥品牌旗下的外用藥產品涵蓋消化類、皮膚類和五官類等細分領域,包括開塞露、甘油灌腸劑、爐甘石洗劑、氧化鋅軟膏、水楊酸軟膏、碘甘油和呋麻滴鼻液等。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小方制藥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61 億元、4.02億元和4.5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60億元、1.26元和1.75 億元。不難看出,小方制藥的營收穩中有增,其中2021年度的凈利潤略有波動。
按照具體業務劃分,消化類和皮膚類藥物是小方制藥的主要銷售藥品。報告期內,小方制藥來自這兩類藥物的收入分別占其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95.08%、95.44%和95.43%。
其中,作為消化類藥品之一的開塞露分別實現1.97億元、2.04億元和2.32億元的營收,分別占據小方制藥總營收的54.57%、50.75%和50.77%,撐起了該公司收入的“半壁江山”。
進入2023年,小方制藥業績依舊表現良好,品牌力持續向上。2023年第一季度,該公司的營業收入為1.20億元,較2022年同期增長3.05%;凈利潤為3905.11萬元,同比增長41.97%。
同時,小方制藥預計其2023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約為2.47億元至2.73億元,營收較2022年同期稍有減少;歸母凈利潤則約為1.06億元至1.18億元,同比增幅約為15.73%至28.23%。
二、成本上升近兩倍,開塞露市場仍“卷低價”
雖然已在開塞露細分賽道中“搶占先機”,但受行業內競爭壓力的影響,小方制藥的龍頭地位頗有“岌岌可危”的勢頭。
2020年、2021年,小方制藥的開塞露產品市場占有率從17.57%跌至16.06%,下降了1.51個百分點;2022年,其開塞露的市場占有率則為16.42%,相比2021年略有回升,但仍占據著領先地位。
與產品市場占有率一同下滑的,還有小方制藥的2022年的毛利率。報告期內,該公司主營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63.23%、63.31%和59.00%,其中,2022年的毛利率相較2021年同期減少4.31個百分點。
貝多財經發現,拉低小方制藥利潤率的主要原因,是上游原材料成本的飆升,以及業內激烈的“價格戰”。
招股書介紹,開塞露的重要原材料是甘油。受到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甘油價格持續上漲,2022年下半年才開始出現回落。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小方制藥甘油平均采購價格分別為5.74元/千克、8.36元/千克和10.41元/千克,其中2022年的平均采購價格較2020年增長了81.41%。
然而,以甘油為原料的開塞露制作流程并不復雜,市場準入門檻低且產品同質化嚴重,比起差異化競爭,更多的企業傾向于以低價取勝,這使得開塞露市場的提價空間十分有限。
報告期內,在原料價格上升近兩倍的情況下,小方制藥旗下兩種開塞露產品銷售單價的變動幅度也僅以“分”做單位,均只上漲了0.02元;甘油灌腸劑的銷售單價則增幅較大,從2020年的6.63元/盒上漲至2022年的7.39元/盒。
三、研發能力羸弱,募資大額“縮水”
藥品制造業的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但卻是小方制藥的弱點。截至2023年3月31日,小方制藥及其子公司取得了20項外觀設計專利權和37項實用新型專利權,但并未取得任何一項發明專利。
其中,小方制藥的同行業可比公司福元醫藥截至2021年年底就已經擁有了87項發明專利、92項實用新型專利和103項外觀設計專利。而“999系”藥品的母公司華潤三九則于2022年年內獲得發明專利授權34項,實用新型專利56項。
不僅研發成果脫離了“大部隊”,小方制藥的研發投入也難言慷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該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141.47萬元、1419.95萬元和1358.85萬元,分別占總營收比例的3.16%、3.53%和2.97%。
本次沖刺上市,小方制藥計劃募資投入到外用藥生產基地新建項目等。另外,相較于早前招股書,小方制藥擬將募資所得的5890萬元將用于新產品開發項目,占總募資金額的7.08%。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募資數據是小方制藥經上交所問詢募資合理性后自行“縮水”而來。早前招股書顯示,小方制藥計劃募資13.43億元,而招股書(上會稿)則降至8.32億元,相對減少約5億元。
翻閱小方制藥2023年3月3日遞交的上市申報材料可知,彼時該公司計劃耗資3.79億元進行“研發中心建設及新產品開發”。而最新招股書顯示,該項目最終變更為5890萬元的“新產品開發”,擬投入金額減少約1億元。
另外,小方制藥在募集資金運用項目中還刪掉了“補充流動資金”(原計劃投入1.5億元)。同時,該公司對“營銷體系建設及品牌推廣項目”的金額進行了縮減,即由早前的1.536億元減少至1.136億元,相對少了5000萬元。
從這個維度看,小方制藥的信心似乎并不那么足。